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修水人出生在外地、生活在外地的孩子不会讲修水话,出生在县城的孩子不会讲各乡镇的土话。这个问题看似不大,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但细思极恐,表面上看,无非就是不会讲修水话,不会讲乡镇土话而已,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根蒂的断裂,是一种文化血脉的消亡。
据说,十九世纪俄罗斯强占我国外大兴安岭和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时,竟然将居住在该地的中国公民赶尽杀绝,将所有的中国文化全部抹杀,不留任何痕迹。他们这么丧尽天良的做法,就是要根除中国文化,斩断中华文化血脉。香港回归祖国马上就三十年了,一直以来,港岛局势不稳,经常暗流涌动,有时甚至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其主要原因就是香港去殖民化的工作没有做好,虽然政治上已经回归,但思想上文化上还没有回归,港岛居民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处于低位。台湾,民进党上台之后,拼命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去中国化,去中华民族文化化。如果任其下去,台湾民众将会离心离德,台湾将成为不系之舟,可能驶向与祖国为敌的彼岸。
现在,我们修水有许多人在外创业定居,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落户异域。在外出生的孩子,几乎都不会讲修水话,在国外出生的,连中国话都不会讲,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有的家长已经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那就是孩子对祖国对家乡没有感情,不愿意回归祖国,不管在国外条件多么不好,不管祖国的环境多么优越,都认为国外比国内要强,国外的月亮比祖国的要圆要亮,从而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家乡情结,家乡土话是灿烂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更是人们心心念念的地方。如果你出生在家乡那个小山村,在山村生活到离开家乡去读大学,去异地打工创业落户,那个小山村一定会经常进入你的梦境,村口的小河,小河上的古桥,古桥旁边的老樟树,樟树下的泉水井,通往各家各户的石头路,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会是你无数个梦的背景环境。不记得哪本书上说过,小时候的一天,在儿童的心灵里刻下的印迹相当于成年后的十天。难怪俗语说:小孩记得千日事。我家妻十岁之前随父母在湖北老河口市生活过几年,老河口上游是丹江水库,汉水的上游丹江穿城而过。回来修水五十多年,经常梦回丹江,多次和我唠叨丹江的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在目。有很多人有了条件或退休之后,不管是在修水还是在外地,都要到家乡建一栋房屋,一年在里面住不了几天,对这么花钱费米劳心费力的事情我甚是不解,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是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方式要把根留住,要把对家乡的深情寄托,也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赓续和传承。
土话和小山村、自建房、地方特色美食一样,都是家乡情结、地域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文化就没有了依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热爱家乡教育,学校要加大乡土教材教育力度,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发现和认识家乡的美,去感受修水有别于外地的特色文化,在讲好普通话、学好外语的同时,多和孩子说家乡话,我六岁的小孙子时不时会飙出“坐下旦,戏下旦,恰碗茶旦”诸如此类的家乡话。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将修水地方文化的根留住,将修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下去!
2025年1月4日
地域文化的血脉正在慢慢消亡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