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红色修水 • 正文

智勇双全的红军政委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旭东

  红十六师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在长江以南始终保存的唯一正规师,其前身是湘鄂赣红十六军。在这支有着“坚强苦战”传统的英雄部队中,有一位黝黑清瘦,挂面胡须的年轻将领。他,十五岁参加革命,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岁担任少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兼省少年先锋队队长,先后任湘鄂赣省东南特委组织部部长、红十六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是红十六军(师)20多位修水籍副团级以上指挥员中年龄最小的正团职主官,也是牺牲时最年轻的团级将领。
      这就是著名革命烈士,红十六师四十八团政委王振国。
      王振国(1914~1936),派号王诗旺,原名王幼清,1914年10月出生于修水县路口乡路口村坳背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王幼清从小聪明伶俐,1929年考入西平(今白岭镇)高级小学,在同乡老师、共产党员丁应亨的教育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于王幼清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富有正义感,能写会道,活动能力强,因而深得学校进步老师的爱护,丁应亨老师更是称赞“此子不凡,乃国之栋材也”。在丁应亨老师的主张下,王幼清遂改名王振国。同年秋,王振国被该校共青团支部吸收为共青团员。
      1930年“红五月大暴动”后,中共修水县第七区委员会和区苏维埃政府在西平小学公开建立,王振国的家乡也成立了党的支部和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王振国毅然弃学回乡,投身革命洪流,相继任路口乡苏维埃儿童团团长、青年模范队队长。同年,经丁应亨、丁文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王振国更加积极工作,经常带领青年模范队深入乡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少共县委和县委的肯定。
      1931年3月,王振国调任少共修水县委委员兼儿童局局长,后任少共修水县委宣传部部长。这时,中共赣北特分区委刚成立不久,正组织化装讲演团下乡宣传,王振国被任命为化装讲演团团长。同年秋,王振国被人诬为“恋爱研究社”成员,被拘捕审查,后经调查,宣布无罪释放。
      1931年11月,湘鄂赣省少年先锋队总队部在修水上衫成立,总队长张藩(开国中将)。1932年3月,王振国接替张藩任少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兼省少年先锋队总队长。同年4月,湘鄂赣省少年先锋队总队部随同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迁驻万载小源(今仙源乡)。
      王振国担任省少年先锋队总队长期间,组织各县少年先锋队进行军事训练,为红军准备兵员;推动全省青少年工作的开展,配合红军作战;利用省少年先锋队队部机关报《少年先锋》发布各县区队部工作动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恶,宣传优秀少先队员,鼓舞和教育苏区广大青少年。省少年先锋队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1933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王振国奉命率领一支武装工作队,深入铜鼓、修水边界的明山、靖林一带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军队,大小战斗20余次,消灭敌数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在明山的一次战斗中,王振国左臂负伤,鲜血淋漓,仍忍着剧痛坚持指挥战斗。这次战斗,歼敌30余人,缴获步枪21支,机枪1挺。
      1934年1月,国民党军刘膺部进犯小源,由于敌强我弱,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被迫转移到修铜宜奉边一带。为便于领导苏区和游击区开展斗争,省委决定成立若干工作团,划分若干战区。这时,王振国任东南特委组织部长,随省委组织部长黎申庚率领的平(平江)修(修水)铜(铜鼓)工作团行动。在黎部长的领导下,王振国带领工作团部分武装,活跃在铜鼓的港口、修水的雅洋坪(今复原乡)一带,巧妙地与敌周旋,消灭敌300余人。
      1934年“六·七月事变”后,王振国转任红十六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当时,遭到重创的红十六师正处于恢复时期,从各地收拢的突围零散队伍和应征来的青年,思想很不稳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不足,存在较严重的悲观主义。为稳定部队的思想,提高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战斗胜利信心,王振国在广大青年战士中进行阶级教育、革命前途教育,找干部、战士谈心谈话,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思想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红十六师自“六·七月事变”后,经常处在敌人的包围追剿中,生活极其艰苦,并需要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伤亡很大。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部队仍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这与王振国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
      王振国不仅是红十六师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而且敢啃“硬骨头”,善于排兵布阵,是一名智勇双全的红军指挥员。1935年6月,蒋介石调集汤恩伯、樊崧甫部会同湘军何键部队及湘鄂赣三省保安团共60多个团的兵力,向湘鄂赣省驻地湖南平江的虹桥、长庆等地“进剿”。被敌重兵包围的红十六师被迫向修水的白沙桥和通城的麦市突围。
       红十六师先从修水突围,遭挫后,部队转到通城的盘石、云溪,省委决定从麦市分右、中、左三路突围。由师政委方步舟、副师长魏平率领师部机关和四十八团殿后,从左路突围。王振国奉命带领四十八团由党、团员临时组成的后卫连,断后阻滞、牵制追敌,为师机关和大部队突围赢得时间。突围时,红十六师两次蒙受惨重损失,主力四十六团后兵败云山。至11月,余部辗转陆续回到省委、省苏驻地黄金洞时,除四十七团保留相对较多的人员外,四十六团只剩下不到七十人,四十八团仅剩下十几个干部和少数战士。红十六师再次陷入绝境。
      1936年3月,湘鄂赣省委为坚持游击战争,保卫根据地,抵抗敌人新的“围剿”,决定再次恢复红十六师。这时,王振国根据省委、省军区和红十六师党委的安排,就任该师四十八团政委。随之,王振国奉命带领四十八团到湖南省临湘、湖北通城交界的药菇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部队从铜鼓的幽居出发,经修水的台庄、上衫、路口、白岭西进,沿途攻克敌人大小碉堡40多处,歼敌数百余人,一路所向披靡。
      途经湖北大源(今通城县四庄乡)时,与通城葛皇甫团匪相遇,葛皇甫仗着兵力优势,扬言红军是送上门的“鱼食”,企图“雄鱼呑食”一口呑掉四十八团。王振国命令部队利用地形,分三路挺进,两翼埋伏重兵,中路与敌接上火后,佯败后撤,诱敌深入“包饺子”。待敌进入伏击圈后,突然火力全开,不到两个时辰,歼灭该匪两个连队。战后,王振国诙谐地说:“鱼想吞食(我),我还吞鱼呢!”
      同年8月上旬,王振国率部转战至湖南临湘县石庙(今临湘市詹桥镇)休整。期间,遇国军陈诚一部纠集临湘保安团的偷袭。王振国根据当地两山夹一沟的地形,指挥部队分两路:一路在山腰组织机枪火力狙击;一路绕道迂回敌后,形成夹击态势。
      当敌大部进入我火力圈后,王振国一声令下,各种火力齐鸣,敌当即死伤一片。狡猾的敌人见势不妙,一面抵抗,一面联络上峰派兵增援。企图拖住四十八团,待援军到后全歼我部。战斗从下午持续到次日拂晓还没有结束。
      王振国分析敌情后,认为此地距敌主力不远,如不及早解决战斗,于己不利,遂调整部署,做好歼敌后撤退的准备。激战中,王振国身先士卒,冒着密集的弹雨,奋不顾身靠前指挥,警卫员梁旭成见状急得直喊:“政委,危险,危险!”王振国一枪撂倒一个冲上来的敌兵,怒目圆睁:“给我打,狠狠地打!”突然,两颗子弹击中了王振国的前胸,顿时鲜血直淌。“政委负伤了!”警卫员和几名战士呼喊着:“政委!首长……”冲向王振国的身边,王振国用尽最后的气力,断断续续对身旁的战友说:“杀,杀敌!不要管我,杀敌要紧啊!”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
      王振国牺牲后,他所在的部队根据他的部署,歼灭了该敌大部,其余敌兵亡命溃逃。战后,王振国所在的部队怀着沉痛的心情召开了追悼会,将烈士的遗体安葬于石庙,并在他的墓中用青砖刻下了烈士的英名,转移到新的战场打击敌人。
      斗转星移,时过三十年后,曾任红十六师四十七团参谋长的吴咏湘将军接受党史调访和在《湘鄂赣红十六师的战斗经过》文中,回忆起战友王振国,仍念念不忘,难以释怀。
      1976年,王振国烈士家乡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烈士遗骸从临湘县石庙接回,安葬于其路口祖宅屋侧,人民政府为他修墓立碑。王振国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永为后人缅怀景仰!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朱旭东:江西修水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从事检察、纪检监察工作卅余年。业余爱好收集整理撰写革命题材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红色修水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