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谢小明专栏 • 正文

满汉茶楼话风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谢小明

  如今重新开业的满汉茶楼坐落在宁州古城鹦鹉街最西端,铺面门楣上有块不足两米的木质四字店牌“满汉茶楼”,门店口阔七八米,进深约二十来米,高二层,无天井,檐高6米,斗拱架构,锁花门窗。进门右边为服务台,一楼大厅摆放若干张八仙桌及条凳,东面设置一个小舞台,楼上为若干个饮茶小间。目前生意算是兴隆。前些日子应朋友邀约,前往小憩品茗,聊着品着,顿感有“结伴品茗,话海阔天空,一盏清茶思往古;邀朋登阁,看雾疏云淡,满楼香气袭巷街。”的风情。

  满汉茶楼于2011年县史学专家黄本修发现。2024年宁州古城修复建设时,依旧还旧修复而成的清代江南商铺建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瓦房,发现时,临街东侧马头墙檐壁上,有一宽1米、高3.9米的招牌字书于粉墙上,竖写四个两尺见方的颜体大字,墨色褪尽,模糊可辨“满汉茶楼”四个字。黄本修根据饮食文化品牌“满汉全席”来推论“满汉茶楼”为康乾时期的商铺。我认为是清道光年间的茶楼。1991年《修水县志》载:“据同治版《义宁州志》记载,‘石炭出彭姑、溪口’,清代以来,民间就利用石炭烧石灰、砖瓦,沿袭至今。”又据龚良才编纂《修水史稿》载“在传统行业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行业也日渐涌现,……各地乡民还开办了石灰厂生产石灰。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东港桂坳石灰厂开办。”所以推测粉墙墨字招牌应为道光年间或以后。因为确认该商铺是“满汉茶楼”,也是由马头墙檐壁上的粉墙招牌而认定的。
  “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关通商,茶瓷贸易逐渐成为江西等内陆省份外销的畅销产品。由于对外部世界严重缺乏了解,江西的重要产茶区义宁州尽管畅销红茶,却不知道西方人为何嗜茶,只传闻外国人无茶不能解荤腥,积久成病。从事茶叶贸易的中间商多为广商、晋商,经常携带大量现金入山交易。义宁山区每到春季茶叶出芽节候,就有外地茶商不远千里前来采购,他们随身携带现金就地交易,收购完成后捆载而南或而北。从冷采芸创作于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的《做红茶》、《接茶商》七言古诗句“闻道洋夷病难拯,拯病惟有春山茗。不惜黄金万万来,从此茶商富莫并。”“问道修江来广客,春水满江泛大舶。艾城居民喜且狂,衣裳楚楚立岸侧。登舟顿首先问安,自陈家有环堵宅。商人欠身话从容,缓步随君细采择。商人来此地,都识商人意。一爱墙围坚,二爱器用备。三爱室宇宽,四爱妇女媚。家家垣墉加粉饰,绣闼雕甍作新式。内嵌玻璃覆绛纱,外加彩画精篆刻。”可以看出宁州古城商户争相把腰缠万贯的广晋茶商请到自己旅店茶楼,奉以土特佳馔,以结客商欢心。外商云集古宁州,除广商、晋商外,还有“清末时,四川、湖南、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及南昌、九江、宜春、樟树等地商人来此经商”(摘自《修水史稿》),上饶、赣州的船上人来此撑船放排,“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修水做老板”的岭背人以及南京、安庆的木材老板。东西交融,南北荟萃。这时取“满汉”之意除饮食文化品牌外,更多的是丰富精美、美好生活、南北相通、满汉融合以及对宾客的尊重和热情款待的寓意。
  道光以后修水宁红茶生产与外销达到鼎盛时期,宁红茶也带来了市场的繁荣,龚良才编纂《修水史稿》载“州城有‘五里街’‘七里摆’之称,从东门至西摆,皆为合面铺,排列着680多家铺店。”到民国时县城饮食业《修水县志》载:“民国初年,县城有饮食业70多家,1946为116家,较为著名的有:五福楼、合兴馆、三层楼、添星楼、聚星楼。”县城商铺林立,老字号颇多,仅从咸丰年间《修整云霄殿碑》残碑辨,黄土岭上下街和鳌桥街、西门街捐资的商号就有六十家。如:公和当、程同兴、瑞福斋、源源栈、邹复栈、天阁栈、地阑昌、程协兴、仁昌号、乾和号、泰记庄、源昌裕、同丰号、阜康号、黄王氏、万昌仁、老万寿宫、许太兴、三和太、裕兴楼、广胜号、吴瑞福、广茂兴、裕兴和、万仁和、元亨号、郭庆堂、源兴店、泰怡发、义昌福、永顺店、卢贞堂、卢乾堂、陈王氏、禹王宫、蒋成记、济生和、徐和号、周端店、新泰记、怡和号、冯记店、裕恒店、仁和店、正合顺、聚星楼、罗公义、裕盛楼、万德顺、满汉楼、裕和生、合泰店、公兴号、古厚乾、裕恒兴、袁祠、陈敦祠、陈睦祠、刘祠众、方祠众。上述所涉及的就有较为著名的茶楼如:五福楼、三层楼、合兴馆、添星楼、聚星楼、裕兴楼、裕盛楼、满汉楼等。
  清代宁州古城的达官文人也非常喜欢到茶楼饮茶对句,从同治版《义宁州志·艺文志·国朝诗》关于饮茶品茗诗句可以见得,现选录于后以飨读者:
  “吸来不尽修江水,衍作长波煮雪汤。”(知州宋调元)
  “杯里不添居士菊,故山风雨为谁秋。”(主事张华甫)
  “吟杯凤爪千寻翠,槛外修江一片明。”(邑人朱之麟)
  “烹茶无世味,种竹有清操。”
  “我来领略赵州意,闻得清香渴已消。”
  “登阁不须论得失,烹茶煮酒问梅花。”(邑人胡宗定)
  “一滴汲清泉,云腴烹丹灶。”(邑人李际春)
  “支支收税富,井井汲泉香。有茶高日铸,有儒入阁梁。”(进士王模)
  “篁竹春生谁咒笋,原泉秋注忆烹茶。”(邑人冷玉光)
  “出山泉忆在山清,井水茗心证旧盟。”
  “茶斋驻久客如家,处处痕留雪爪斜。”(知州曾晖春)
  “碧玉千丛展凤爪,饱摘云腴手竞搓。”
  “公余烹茶入肆苑,衡文老眼真无讹。”(署州蒋启敡)
  “落硙旋飞浑如雪,煎来蟹眼生银缸。茗碗香浇舌本,六经细听语无庞。”(邑人龚鸿)
  “静憩茶堂忘坐久,茶香多少活泉烹。”(邑人郑祖勋)
  “清泉出古井,茶香谷雨春。”(邑人徐腾凤)
  “忽然蓝钵涌云气,云雨还从钵内生。”(州判邹宏志)
  “活活听流泉,茶与鹂声值。”(邑人余应荃)
  “通远门楼秋色好,烹茶惟荐一芽新。”(邑人周学山)
  “白雁初涵霜后影,黄花共醉掌中杯。”(州判李光珽)
  “双井茗茶春自早,一池菡萏静犹馨。”(州同胡锡熊)
  仅存的清末民初时期茶馆之满汉茶楼,是宁州古城茶馆文化的缩影,也是古宁州风情旧景之一。清末,宁州城墙内外,泰市高市、东门西门、街头巷尾、沿河旁桥、十字街口茶楼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宁州人称茶馆为茶楼、茶铺、茶馆,是宁州古城民众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古宁州的茶馆文化在满汉茶楼的选址、主体建筑的风格、茶楼的陈设与布置、茶楼经营内容与方式、茶楼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已呈现出一道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景观。
  相流传有“未见宁红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楼门,神怡忘故乡”之美誉。在宁州,宁红茶是茶楼的首选,其次是双井绿茶,当然也有地方民间经典茶食,如:什锦茶、菊花茶、相料茶等等。
  好茶要有好水烹,古人至茶楼饮茶,十分讲究对水品的要求。以水而言,讲究水质和水味。水质则要求清澄洁净,有源有流,贵活忌静,以泉水为佳,满汉茶楼往北不到50米处有道光时列为古城九井之一的刘公井,道光《义宁州志·建置志·城垣》载:“刘公井西门外,刘公庙前,泉最清冽,甘醇,烹茶味极佳。”往西有鸡鸣山泉,道光《义宁州志·山川志》载:“鸡鸣山泉,清冽烹茶味佳。”这算是满汉茶楼选址依据之一吧。
  满汉茶楼在当年是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带水,为交通要冲。该楼坐落于鹦鹉街最西头、古城墙西大门——通远门内,紧邻鳌溪,直连跨鳌桥与西摆相接,可谓上接楚汉,下通吴江,商贾辐辏,车马路蹄声不绝,诚远近之要津也。又处于鹦鹉街、黄土岭上街、横街、西摆街、鳌桥街、西门街、肖爷巷等街巷接口等街巷处,高阁临流,临而坐可远眺河光山色,近观市井人家,环境幽雅,闹中取静,颇具诗情画意。因中外茶商云集宁州古城,茶商获利甚巨,生活奢侈,于是横街、西摆街、西门街旅社、饮食、妓院、赌场应运而生,茶楼酒肆林立。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富绅阔少,流连其间,人称“花花世界”。有“绕楼四面花如海,依遍栏杆任品题”之境界。
古宁州的茶楼无所不在,不可详尽,茶楼里的陈设和布置基本相似,满汉茶楼也不例外。主要是八仙桌和长板凳,每位茶客一套带碗盖、托碟的瓷茶具。门前大都挂着黑底金色“茶”字招牌,大厅两侧会书有“高朋满座”、“清茶细点”。“细点”者,细巧点心之谓也,就是佐茶的点心。一般为瓜子花生之类。茶楼的经营形式各异,有的只贩售茶叶和饮品,有的则还经营茶具、烟草、小食品等。
  茶楼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古往今来,大街小巷,城内城外,无所不在,一直为人们提供休闲雅聚的地方。不论城市如何变迁,商业模式如何升级,茶楼都始终保留着那份人情味,和优雅的气息,扮演着它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角色。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喝茶人就往茶楼跑,堂倌老远招呼茶客们,特别是当地有脸面的绅士、商人争先恐后为熟人付茶费。茶楼无逐客规矩,只要茶客愿意,一碗茶坐一天,堂倌照添不误。有的大茶馆设有宁河戏、说评书、唱曲艺、玩杂耍,真是“锣声、鼓声、吹拉声,声声入耳,汉曲、吴曲、宁河曲,曲曲开心”。街坊茶肆,三五人一桌,一杯清茶,几碟瓜子花生,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国事家事,邻里短长,社会新闻,人情世故,都可成为话题。一人讲,众人听,好不热闹。而且一进茶楼,就可找到自己的感觉,好像人人都会吹牛,个个都是侃爷,天南海北,五花八门,说些俏皮话,讲点歇后语,发发牢骚,大家一笑置之,胸中之闷气、怨气、不平之气全消。走进茶楼,端起茶,你我皆茶客,没有贫富高低之分,清明淡然如杯中茶。
  茶楼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休闲养生等功能。更多的一些人到茶楼去,并不在意茶楼里的什么,茶楼里的什么只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和自己正在进行的故事。
  老朋友重逢,茶楼是从前记忆,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杯清茶是喋喋不休和欲说还休,是老故事的添砖加瓦,是老朋友的锦上添花。
  新朋友聚会,茶楼是曲径通幽,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杯清茶的这一口是陌路,一杯清茶的那一口也许就是知己了。
  生意谈成了,茶楼是一纸合同,这是互惠互利,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意谈不成,茶楼是来日方长,有一点遗憾,但是买卖不成人情在。
  少男少女的眼里,茶楼是媒妁之言;行会组织眼里,茶楼是求大同存小异;公子少爷眼里,茶楼是吃喝玩乐;吃讲茶人的眼里,茶楼是翻云覆雨;唱戏的眼里,茶楼是花雨弥漫;贩夫走卒眼里,茶楼是脑子里以后的生活;达官贵人眼里,茶楼是脚下的仕途;三教九流眼里,茶楼是五花八门的天地;七老八十眼里,茶楼是岁月里一个永恒的码头。
  茶楼还有一种功能具有令人扼腕的开创之功——附设赌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茶楼主要分布在较偏僻的巷弄里,或楼上小包厢。来此消费者显然是赌博第一,喝茶退后,遑论品茶了。
  新中国成立,全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修水茶楼与中国茶馆业一样,几乎灭迹。改革开放以后,曾经一度萎靡不振的修水茶楼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老茶馆、茶楼重放光彩,各种新型、新潮茶阁和茶艺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分布在县城老广场及周边、沿江路铺面。
  2000年后,茶艺馆在城乡迅速兴起与繁荣,茶艺表演、茶艺技能比赛不断举办,茶艺表演成了各种茶事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城南开发及良塘新区建成后,修水茶馆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不断增加。目前修水已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阁数千家,规模较大的集中区域先后有老广场、老城客栈、马家洲、茶博城、修河天街等大型商业区。有些星级宾馆一楼大厅也设有茶厅,也是品茶喝茶的好去处。

  作者简介:
  谢小明、男,退休教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修水县人民政协理论和文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作品发表于《诗刊》《教师报》《江西日报》《光华时报》等200余种国内外报刊,诗歌入选10余本选本。出版诗集《流水一样的生活》《九岭风》、文集《教坛撷零》《弦铎之地》。获各类国家级诗歌奖20余项。多次做客修水电视台《走进修水》、江西一套《社会传真》、江西二套《都市现场》、江西五套《爱在旅途》《江报直播室》、央视四套《华人世界》等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谢小明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