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杨乐华
生活在修水县白岭镇、全丰镇一带的人都知道石堰这个名词。它是指在一条小溪,或是小水沟上用石头堆砌成用以灌溉、或路人通行的小型堰坝。
谈到石堰,它似乎小得不能再小了,高约2-3米,宽有约3-5米,中间一个石墩托起四块两米多长的石梁,形成一个小型的石桥。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石堰,它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灌溉、通行,为乡亲们造福。
作者家乡修水县白岭镇
我是白岭镇大庄塅村人。家乡的石堰位于饶家港上的虎形附近,这里有个十字路口,那是棕园通往城头屋,芭蕉源通往王窖(家)的乡间主道。石堰周围群众砍柴、送粮、走亲戚,这里已是百姓过往的必经之地。石堰的水源来自南楼岭一带,水量不大,但从不干枯。石堰上游20公里处是赣鄂两省交界处,这里有一个海拔700多米高的群山带,属著名的黄龙山余脉,山峦叠翠,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条小溪,水质清澈,十分凉爽,是沿途群众主要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远眺白岭镇南楼岭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楼岭下修建了一座大水库。为了把水引到下游灌溉,实施了一个比较厐大的水利工程,花了不少人力财力。从水库出水口开始往下游30多公里修建水渠,各生产队分段完成,于是,一条几十公里的水渠很快出现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水渠被“夭折”了。原来山边下的水渠早已填平,但石堰有一条高30多米水泥水渠横跨在上空,雄伟壮观。这是当年大集体的产物,也是落实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历史见证。
作者家乡石堰
有这么一条小溪,那是当地人的福分。当地处于丘陵地带,梯田较多,当溪水由高处往低处流时,逐段拦堵,形成了一个个小堰。不管怎么拦堵,水往低处流的总趋势无法改变,石堰就是这条小溪上第四道水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有一个小型加工厂,主要是靠水带动水车产生动力,碾米、加工面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加工厂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家乡修水县白岭镇
平时,人们对石堰看不出特别的关心,但到了农历五月特别是七八月间,正值早晚水稻生长季节,田间需要大量的河水灌溉,此时的石堰功能作用就大了。村民早早地在堰口石槽处装上了厚厚的木板,堆起了沙包,把水拦堵起来,形成了一个蓄水约500立方米的水坝,水清如镜,偶尔也能看到逍遥自在摇头摆尾的小鱼儿。石堰东南方向是一片肥沃高产粮田,面积在200亩左右,它不仅养育世代村民,也是村民向国家送交公余粮的主产区。石堰口有一条水渠直接通往稻田中心地带,直至末端。
稻田高矮错落,灌溉十分方便。但水渠以上的粮田只能依靠人工灌溉,采取水车车水、戽水,甚至肩挑背磨等传统方法,让水上到田里。为保供水正常,有管水员昼夜值班巡视,可见,农民的辛苦程度,正如唐代诗人李绅笔下所写“粒粒皆辛苦”。
人民公社时期,水渠的水分配比较简单,但自从包产到户以后,水渠的水分配就产生了不少的矛盾。一些人经常为争得水资源而发生争吵,打架现象也曾经发生过。
作者家乡黄龙山上杜鹃花
小小石堰平时水量少,石阶上散流着少量的水花。但雨季里的石堰就形成了一处可观的瀑布,还发出水流的轰鸣声,两侧青山拥抱,周围金黄粮田、亮丽民宅相映,时有薄雾缭绕,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图画。但是,特大暴雨来临时,堰水上涨较快,有时水位高出了石桥面,途经此地会让人头晕目眩,增加了几分恐惧感。2018年,石堰上的石桥改造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面,大大方便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作者家乡黄龙山日落
石堰原本比较孤单,周围一两公里没有人居住。不少人为了为求鬼神,经常在这里燃香焚纸。但凡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相信科学,人病了看医生,猪生病找兽医,不再在神鬼上做文章。随着边缘山区群众移民搬迁,现在石堰两边楼房林立,住满乡亲,有的还开起了小商店、加工厂,办事方便,且非常热闹。石堰,你用小小的身躯,担当起农田灌溉的重任!水量不大,却情深意长。感恩你的呵护,你是乡亲们的财富堰、幸福堰、生命堰!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杨乐华:男,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人,195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从军26年,上校军衔,先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法卡山战役和98长江大抗洪,团政委岗位转业。曾任韶关市中级法院办公室主任、武江区法院院长、武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依法治区办公室主任。退休后兼任韶关市老干部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韶关市九龄书画院院长、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原常务理事、《今日韶关》杂志社副主编。工作之余,爱好写作、书法、国画和歌曲创作。出版书籍有:《军旅岁月》、《人间百态》、《人间真情》、《值得珍藏的记忆》、《大美河山》,歌词有《修水,我美丽的家园》等作品600余首,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20余篇,曾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