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红色修水 • 正文

湘鄂赣边县的燃情岁月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旭东

      仲秋时节,枫叶似火。湘赣边陲,修水、平江、铜鼓三县交界的东港乡三溪坳,云雾缭绕,茂林修竹,宛若世外桃源。土地革命时期,台庄三溪坳(今东港乡黄荆村)是湘鄂赣省军区东路指挥部,平修铜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红色地标比比皆是。三溪坳苏区是坚持土地革命斗争1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见证着湘鄂赣人民革命斗争史的一段峥嵘岁月……
       1932年4月至1937年8月,湘鄂赣省所辖铜鼓、宜丰、奉新、靖安、武宁、崇阳、通山、通城、平江等县毗邻修水边界地区先后建立了修铜宜奉、修武崇通、修武通、修铜、修通、平修铜等6个边县苏维埃政府。


修水县上奉镇。

一、修铜宜奉县
      1932年4月,中共修水县委为开辟修铜宜奉边区的工作,派修水县委地方干部政治训练班主任朱志鹄率县总工会干部冷述金、卢幼涛组成工作组,来到修八区麻洞(今上奉镇),召开四县边境党政联系会议,成立中共修铜宜奉边工作委员会,朱志鹄任筹委会主任。
      1932年5至6月,分别在修水的麻洞和矮子坑召开了修铜宜奉边党代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修铜宜奉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选举熊健安为县委书记、张立生为县苏主席,机关先后驻修水的麻洞、宜丰的石桥,下辖修水观前、铜鼓大塅、宜丰天宝、奉新甘坊等四区。

修水县东港乡。

       1933年1月,修铜宜奉边第二次党代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分别在宜丰的石桥新屋下与潭山龙岗召开,正式成立修铜宜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林子芳任书记,张立生任县苏主席,机关先后驻宜丰的石桥、奉新的大埠桥、金洞等地。
       1934年1月,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傅秋涛、省总工会委员长施济来到修铜宜奉边开展工作,改组修铜宜奉县委为中心县委,施济任书记,邹栋材(后冷述金)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机关驻地移驻奉新百丈。“六·七月事变”后,修铜宜奉中心县委转移到宜丰的茜槽、青洞时解体。
       修铜宜奉中心县的成立,把赣西北九岭山脉的修水、铜鼓、宜丰、奉新、靖安、高安、安义等7县边境形成一片,对整个湘鄂赣苏区起到互相策应,互相支持,牵制敌人的作用,减轻了其它苏区,特别是湘鄂赣中心根据地平修铜的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修铜宜奉县(中心县、特委)坚持对敌斗争,前后时间长达五年多,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两任主席,邹栋材牺牲、冷述金在寻找省委的途中失散,修铜宜奉边独立师师长喻行舟、中心县委政治保卫局局长管仁义牺牲……
       喻行舟(1905-1934),湖南平江人。曾任湘鄂赣省赤色警卫营营长、修铜宜奉边独立团团长、独立师师长兼湘鄂赣省军区第四作战分区参谋长等职。1934年7月12日因叛徒出卖,在黄沙港蛇林坑遭国民党军50师292团逮捕,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三)被杀害于九江。傅秋涛上将曾深情地赞扬喻行舟:“不怕死的铁汉子,有名的军事指挥员!”
       喻行舟出身船工,从小饱受苦难,与穷苦百姓有着深厚朴素的阶级感情。“一天,喻行舟带着独立团行军打仗路过村庄,不明真相的群众早躲进了山里。部队饥乏交困,无奈摘了老百姓地里的南瓜充饥。临走时,喻行舟撕下布条包上钞票绑在南瓜藤上,布条上写着:‘老乡,我们是路过的红军,摘了你的南瓜,这是瓜钱’……”
      《南瓜藤上长钞票》的故事耳熟能详,在原修铜宜奉边苏区黄沙港、杨家坪、麻洞广为流传,被修水县关工委编入《幕阜风云》红色故事小读本。时至今日,这一带还承袭着“七月半”焚香烧纸,祭奠喻行舟烈士的淳朴乡俗。

修水县太阳升镇。

二、修武崇通县和修武通县
       修武崇通县和修武通县是中共鄂东南道委领导下先后成立的两个边县。
       修武崇通县是在以湖北通山县冷水坪为中心的修水、武宁、崇阳、通山边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2月,中共通山县委派人在修水、武宁与崇阳、通山过界发展党组织,成立边界特区委,成其福任书记。1932年6月鄂东南道委在该特区委基础上组建工作团,谭质夫任书记。
       1932年7月,鄂东南道委召开了道委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会议提出鄂东南苏区向南发展的方针,决定以通山县冷水坪为中心成立修武崇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任命吴维政为书记、金良元(后戴德昌)为县苏主席,下辖修水的卢坊、武宁的西源、崇阳的小沙坪、通山的厦铺、杨坊、西隅区。

武宁县上汤乡。
        修武通县位于修水东北角、武宁西北角和通山东南角三县结合的边缘区。1933年2月,鄂东南道委在武宁洋深洞(今上汤乡)决定成立修武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陈建筑任书记,吴宝林(后赵德根)任县苏主席,下辖修水的磨刀 、界石、小流,武宁的祥发、箬田,通山的杨林、船埠区。修武通县历经几次解体与重建,后改为修武通工作团、南山工作团,一直坚持到1937年8月国共合作。
       修武崇通县、修武通县的成立,把修水、武宁、崇阳、通山等4县边境形成一个整体。贯彻了鄂东南道委“完全占领幕阜山脉”的战略意图。这块苏区紧连湘北、赣北苏区,根据地纵横百里,幕阜山脉亘贯其间,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修武崇通、修武通苏区是湘鄂赣边重要游击区之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修、武、崇、通边这块红色的热土,洒满了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红三师政委叶金波、修武崇通县委书记吴维政、成启福、刘植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金良元、戴德昌等无数革命先烈的殷殷鲜血。
       陈寿昌(1906-1934),浙江宁波人。1934年11月,湘鄂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率红16师46团到修武崇通苏区游击活动。到达冷水坪后,宣布恢复红十六师。11月中下旬,陈、徐率部向西南发展,11月22日,当部队行至崇阳、通城边界的老虎洞时,遇敌三十三师两个团阻截,陈寿昌亲临前敌指挥,不幸中弹重伤,于当晚在崇阳县金塘镇的河坪村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崇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河坪村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的家乡宁波市镇海区建造了“陈寿昌烈士纪念馆”,聂荣臻元帅为烈士题词:“陈寿昌烈士永垂不朽!”

图片湖北省崇阳县。
       冷水坪乐氏祠堂后背山上,草木扶疏的坪地间有座圆拱大墓,安葬着著名革命烈士“胡梓”(即吴致民)。至今,冷水坪所在的厦铺镇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字写,一横长,胡子来到我家乡。头戴一顶麦草帽,脚穿草鞋走四方,为我工农谋解放。”
      吴致民(1900-1935),又名铁汉,湖北黄梅人,因常留满脸胡须而被当地群众亲热地称为“胡子”,遂化名胡梓。曾任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湘鄂赣省委巡视员兼卾东南道委书记等职。1935年除夕,鄂东南道委机关驻地冷水坪遭敌偷袭,吴致民在指挥突围中壮烈牺牲。为纪念吴致民,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将修武崇通县改名为胡梓县。

古市镇画坪村。

三、修通县
       1934年6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占领修水县委驻地画坪,原修水县经邦区委书记樊益升、大桥区委书记朱庆隆等突围到湖北通城县黄袍山苏区,与原通城县委负责人周凤安、刘永康等取得联系。7月,根据湘鄂赣省委决定,修水与通城两县合并,组建修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樊益升任书记,周凤安(后朱庆隆)任县苏主席,机关驻通城县黄袍山区,直属湘鄂赣省委,下辖修水的白岭、全丰边境,通城的黄袍山地区。
       为唤起黄袍山边境一带的人民群众,与穷苦人打成一片,樊益升改名“余济穷”,组建了黄袍山游击队,在刘永康、杨慰春、沈传奇等的带领下,灵活开展游击战,不断向崇通边界扩大游击区域。修通县委、县苏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将刚建起来的40多人的游击武装大部输送给红十六师补充兵力,源源不断从经济上支援省委、省苏和部队活动经费与物资,仅1935年上半年,黄杜芳、谭启龙就代表湘鄂赣省委和红十六师从修通县领取了二万银洋,缓解了省委与部队的经济困难。黄袍山苏区人民更是勒紧腰带,舍身忘己,把最后一口粮,最后一匙盐留给游击队,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黄袍山夜珠窝地下交通员黄菊喜是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红军来到黄袍山后,她义无反顾投身红色革命,侦探敌情,传递情报,家里成了红军和游击队的交通站。黄菊喜送五个子女参加红军闹革命,三子二女为革命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苏区干部和游击队战士亲切地称为“菊妈”。
       修通县委、县苏和游击队依靠群众,同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周旋战斗,撑起了湘鄂赣边这块游击根据地。由于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革命斗争越来越残酷,余济穷、周凤安、刘永康、杨慰春、沈传奇等许多县委、县苏与游击队领导人先后在战斗中牺牲或被捕,到1935年10月,黄袍山苏区被国民党军完全占领,县委和县苏机构撤销。
       原修通县苏副主席朱世昌、原修水县军事部副部长杨柳春带领游击队剩余下的战士,钻丛林、住山洞、啃野菜,顽强坚持对敌斗争。1936年5月,朱世昌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被捕,面对利诱和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他全家有7人加入红军与参加革命战争而牺牲。
       星火燎原,薪薪不熄。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杨柳春带领黄袍山游击队伍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汇入抗日洪流。

四、修铜县和平修铜县
       1934年6、7月间,修水苏区大部分被国民党军占领,修水县委书记樊明德、县苏执委卢月恒突出重围,辗转到达修铜边界铜鼓幽居。8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幽居祖庄召开修水、铜鼓两县负责人会议,宣布省委关于撤销修水、铜鼓两县委的决定,成立修铜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樊明德任书记,樊金友任县苏主席,机关驻祖庄,下辖修水的山口、漫江、靖林,铜鼓的幽居、大梅洞等边境地区。
       当年10月,樊明德、卢月恒前往祖庄开展工作时,不幸被叛徒杀害。不久,樊金友叛变,县委、县苏多名负责同志相继被捕和牺牲。修铜县委、县苏停止了活动。
       同年12月,湘鄂赣省委在平江、修水、铜鼓三县交界的三溪坳召开三县边境地区活跃分子会议,宣布设立平修铜县,成立中共平修铜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冯杏娥(后李化玉、刘云农)任书记,吴晃樵(后吴炎湘、吴江帆)任县苏主席。1936年7月,平修铜县委、县苏改组为中心县委,李成铁任书记,傅彪任县苏主席。
       平修铜县地处平江之东,修水之西南和铜鼓西北面一角地区,下辖平江的嘉义、长寿、南江、黄金洞,修水的台庄、靖林、上衫、渣津,铜鼓的幽居、棋坪、罗坊等边境地区,纵深350余里。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自身条件,湘鄂赣省机关驻平江的黄金洞,平修铜县机关先后驻铜鼓幽居的祖庄、平江南桥的陕坑、修水三溪坳的郭家洞。游击战争期间,平修铜中心苏区始终是湘鄂赣省委、红军巩固发展的中心根据地,是湘鄂赣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在平修铜中心苏区三溪坳,流传着一个当地群众舍身保护烈士“墓联石”的感人故事:
       1934年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励苏区人民革命到底,在平修铜三县边界修水一侧的三溪坳修建烈士墓。精心雕刻了一副“受豪绅地主压迫生也痛苦,为工农群众解放死亦光荣”重达约二吨的墓联石。不久,国民党军进占三溪坳苏区,捣毁了烈士墓,将墓联石用于砌碉堡墙脚。1936年4月,平修铜游击队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将碉堡摧毁。游击队离开后,三溪坳群众冒着“窝藏匪赃”的巨大风险,将墓联石秘密掩埋,像保护眼珠一样守护。解放后,三溪坳人民虔诚地将墓碑石取出送交人民政府,现珍藏于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平修铜游击区根据地人民无私地支持和帮助、配合与掩护红军游击队,使游击队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与发展,从最开始的10多人,到1936年壮大到80多人,成为湘鄂赣边战斗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一支红军游击队伍。国共合作后,平修铜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傅彪任一团特务连连长,后历任副营长、营长、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傅彪任安徽省宿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开国大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平修铜这块红土地上,仅平修铜县委、县苏和游击队就有冯杏娥、刘云农、吴善全、吴晃樵、吴春满等多名领导人牺牲。平修铜县所辖乡(镇)登记在册烈士超过万人。
       烽烟远去,9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穷陬僻壤的湘鄂赣边县老苏区,如今旧貌换新颜,日新月异,一派生机盎然。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修水台庄、奉新西塔、平江陕坑、通城获田、通山冷水坪……一个个“红色名村”,沐浴党的富民强农政策,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正凝心聚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朱旭东:江西修水人,从事检察、纪检监察工作卅余年。业余爱好收集整理撰写革命题材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红色修水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