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盛世有曲折 文风向工农——记戏剧作家徐盛文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危春勇

  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幕阜山区的修水县,三省交界、九县相邻,山秀水美物阜,文化积淀深厚。
  这里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的故里,也是中国近现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家乡。
  在中国革命史上,修水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掀起“霹雳一声暴动”的秋收起义主要策源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红色、绿色和古色交相辉映的地方,文风鼎盛,才人辈出,孕育了一批批闻名遐迩的文化精英,本文介绍的是戏剧作家——徐盛文,他以自己的才情、人格和艺德,为修水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亮色。


半世纪人生在文化和艺术中度过

  修水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一直比较兴盛。
  伴着新中国成立的浓浓喜气,徐盛文就在修水县渣津镇西堰村出生。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给这个降临于新社会的孩子取名“盛文”,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胜于自己,知书达理有出息,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化人。
  不知是父母有意识这样取名,还是徐盛文遵从了却父母的意愿。几十年来,他从一名回乡知青到取得大学文凭,从一名业余作者到成为国家高级戏剧编剧,从一名普通干部到成为领导干部, 徐盛文称得上是功成名就,名至实归,名不虚传。
  漫漫人生路,透着沧桑,含着沉香。似那梨花,风吹雨打,洗尽铅华,清韵犹存;似那画卷,经年以后,褪尽色彩,依旧斑斓;似那高山流水,蜿蜒缠绵,时而波涛澎湃,时而溪水潺潺。
  熟悉的人都知道,徐盛文走过的路,是一条勤奋进取、好学上进、严于律纪、廉洁从政的路。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文艺创作和宣传工作之中,写过诗作过词,当过编导写过戏,担任领导管过事。凡与文艺和宣传有关的事项与工作,大都干过,而且颇有成果。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徐盛文作为一名“回乡知青”,担任黄坊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兼编导,同时担任渣津公社通讯报道员。他采写的新闻稿件经常在省电台、县广播站播出,很快成为全县骨干通讯报道员。他带领的宣传队演遍邻近乡村屋场、田边地头,自己创作的20余件文艺作品,多半在省、地、县文艺刊物上发表,宣传队顿时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业余文艺组织,事迹还被列入全县文化成果展。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0年代初,血气方刚的徐盛文被选入修水县剧团,成为全省专业戏剧创作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专职编剧。
  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先后创作了反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共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樊孝菊先进事迹的现代戏《钢骨红心》,反映黄龙山民兵坚守高山的现代戏《高山红哨》,反映秋收起义的现代戏《幕阜惊雷》,反映岳家军的新编历史剧《牛皋毀旨》等十几部舞台戏剧。其中现代戏《幕阜惊雷》获创作奖、新编历史剧《牛皋毁旨》由江西电视台摄制并播、改编传统戏《海舟过关》由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 
  十年磨一剑。他成为全省斩露头角的青年剧作家。1981年即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3年又被江西省文化厅列为全省中青年重点剧作家之一。
  徐盛文的作品始终保留着质朴的文风,正如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家、《红灯记》导演阿甲先生以“盛文”名字书赠的藏字联所云:“盛世有曲折,文风向工农”。

最早以文献片的形式反映“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修水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人,徐盛文自然不会放弃研究并宣传当地这一革命宝藏和红色资源。
  还是在1997年筹办秋收起义70周年纪念活动时,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晨峰曾说:如果今后有谁写部反映秋收起义的电视片上了中央台,那就真是为宣传秋收起义伟大革命精神立了功。徐盛文听后没有作声,心里却暗暗产生了这一写作的念头。
  其实,担任电视片的撰稿和编导任务,徐盛文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先后为中共九江市委组织部、中共修水县委组织部撰写了《擎起大山的人》(萧克上将题写片名)《田园里走出来的汉子》《一名共产党员和一百零六名下岗职工》等“党建”专题电视片的文字稿,获得省委组织部奖励。
  为迎接秋收起义80周年的到来,徐盛文横下心来写作电视片《秋收起义在修水》。从2005年秋开始,他前往九江市、庐山、修水县图书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以及安源、文家市、三湾、井冈山等地的革命纪念馆收集了大量丰富资料,加上他曾于1977年与匡一点先生合作写了大型戏剧《幕阜惊雷》,1987年和1997年两次担任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展馆改版的总设计,对秋收起义史实有熟悉和了解的基础。
  他回忆说,秋收起义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唯电视文献片尚无人动笔,而恰恰电视文献片能更真实地反映秋收起义的史实,更有利于再现真实历史,更好地宣传秋收起义伟大革命精神。于是,决定写成电视文献片。
  经过几个月的昼夜伏案,到2006年6月4日,10集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在修水》文学本初稿完成。7月中旬,省委党史研究室审查通过的批复下达后,县领导要求并希望此片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经江西电视台经视频道主任刘致君向理论文献创作室主任张步蓉帮忙联系,9月13日傍晚,徐盛文接到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创作部领导打来的电话。创作部领导认为文学本基础很好,要徐盛文尽快赶到北京面谈。县领导当即派县电视台台长荣年生与徐盛文同行。在北京,两人拜访了军事教育部主任徐晓宁大校,听他就文学本提出的宝贵意见,一是将10集合并为6集,每集22分钟,全片长度132分钟;二是片名改为《秋收起义》,以便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三是进一步突出党指挥枪,凸现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返回修水后两人向县领导汇报。县政府在第111次常务会上列出专门议题讨论后报县委常委会审议批准,将摄制6集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列为修水县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
  2006年12月16日,徐晓宁主任专程来修水实地考察。随后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联合摄制协议。之后,军事节目中心完成了专家评审、申报立项等一系列工作,并将该片列为2007年度重点项目之一。
  正值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竞相怒放的时节。2007年5月9日上午9时,由修水县委、县政府与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举行了开机仪式。央视、省市党政军领导出席了开机仪式。毛泽东嫡孙毛新宇以及部分将帅后代、在修水工作过的老领导和北京、上海、南昌等修水同乡会纷纷致电祝贺。
  为拍好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央视投入了精干的力量组成摄制组,由已为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电视节目学会秘书长的徐晓宁大校担任该片总编导,军事教育部副主任邓新力担任执行总编导,从全军抽调优秀人员分别担任编导、摄像、制作等工作。
  历时近120天的艰辛外景拍摄和紧张后期制作,《秋收起义》终于在金秋时节大功告成。电视文献片共分6集,内容分别是“暮云沉沉”“湘赣播火”“霹雳一声”“转兵寻机”“引兵井冈”和“星火燎原”,每集22分钟。拍摄之中,该片主要创作人员尝试着摆脱传统文献纪录片刻板说教的形式,在忠实历史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视角来解读80年前的这段史实,并以多种新颖形式增强文献片的可看性,以吸引广大青年观众。
  就这样,一部以工农革命军军旗诞生和率先升起为主要内容、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为主线,全景式反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大型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经中央重大题材影视审查委员会(〔2007〕015号)批准由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播出。该片从2007年9月24日晚开始,连续6天在央视播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电视文献片《秋收起义》,是国内第一次以电视纪实手法来展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史,也是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最先以文献片反映历史的作品,获中央电视台长片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像出版社还将此片作为建军80周年特别奉献片出版发行。

年龄最小的编剧新编历史大剧

  南昌市西郊的梅岭,山势嵯峨,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1983年酷暑时节,省文化局组织的全省中青年重点编剧读书会在山上的省委疗养院举行。参加这次读书会的24名编剧,是从全省11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200多名编剧中挑选的,徐盛文是其中之一。
  为期两个月读书会期间,专门邀请了戏剧理论家祝肇年、马少波等名家讲学,还安排了几名重点编剧介绍创作经验。徐盛文因在全省两次汇演中有改编传统戏《海舟过关》和新编历史剧《牛皋毁旨》参演,且两部戏分别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电视台录制播出,在专业编剧中年龄最小的他,似乎成为读书会编剧中的佼佼者,被安排上台作“经验介绍”。
  1980年10月下旬,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联合在南昌主办全省古老剧种汇报演出。修水宁河戏剧团参演剧目之一《海舟过关》,是由徐盛文根据老艺人讲述的戏剧故事改编的。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新编更符合写作的事实。
  《海舟过关》故事说的是明代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擅权,贪食江南灾粮,朝野共愤,吏部尚书文彦柏参奏刘瑾,反遭其害,祸及全家,文夫人得讯携子女出逃,恰入刘瑾亲自镇守的海道关,民间义人海舟见义勇为,机智助其脱逃。
  这是一出故事紧张曲折的戏。徐盛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唱段,将惊险的情节轻松化,将一场事关生死的严肃剧情予以喜剧化,时而使人捧腹大笑,时而令人提心吊胆。一环扣一环、惊险频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和生动感人的表演,获得一致好评。
  修水宁河戏剧团的整场演出,效果强烈,成绩突出,获得了省文化局的表彰和奖励。汇报演出一结束,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便留下剧团录制《海舟过关》全剧,之后多次播出。作为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徐盛文也被省文化局和九江地区文化局推荐,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时隔一年,江西省第二届青年演员汇演在南昌举行。这次汇演与古老剧种汇报演出的性质、规模、目的完全不一样。是建国以来的第二次,规模大,全省有剧目且有实力的专业剧团,以省直和地市为单位组成13个代表团参加。其中实力强悍的有省话剧团、省京剧团、省赣剧团和省杂技团等。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的剧本,演员阵营再强也枉然,何况这还是一次省、地、县三级剧团都参加的汇演。修水宁河戏剧团拿什么剧目去参加汇演呢?剧团领导、编剧、导演几经讨论,深思熟虑,果断决策,拍板由徐盛文来新编历史剧《牛皋毁旨》,同时改编传统戏《花云带箭》。
徐盛文认真阅读《说岳全传》,觉得岳飞蒙冤致死,其部将牛皋落草为寇,后又被朝廷启用,很有戏,其背景有点古今相似,便向剧团领导阐释了自己对《牛皋毁旨》一剧的立意和构思,获得肯定。
  于是徐盛文便就此展开了戏剧故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相秦桧陷害后,岳飞部将牛皋领兵于太行山落草为王,操演兵马,意欲举兵报仇。恰此时金兵重犯边境,国难民愁,朝廷派大理寺正卿周三畏上山诏牛皋领兵征寇,牛满腹怨仇,怒毁圣旨,令斩钦差;流放岭南的岳夫人(岳飞之妻)闻金兵犯境,百姓重蹈水火,便怀揣民信,千里迢迢上山请兵,适值刑处三畏,遂毅然救释。大义凛然,劝牛皋为国为民忍私怨,横眉冷眼对奸佞,牛皋晓悟大爱大恨,举兵平金虏。
  《牛皋毁旨》以周三畏、牛皋、岳夫人各自动情的唱,触动着观众的情感。《牛皋毁旨》在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方面都各具特色。大气磅礴的舞台气氛,声泪俱下的表演,台上台下产生了共鸣。演出结束后,剧团接到通知,江西电视台要将《牛皋毁旨》拍为舞台电视剧。次日晚上,在长征剧场正式拍摄。崭新的摄像车停放在剧场外,又粗又长的电缆从摄像车穿过剧场直达舞台;电视导演在剧场内外奔忙,摄像车上视频技术人员戴着耳机守候在视频前。据说,这是江西电视台摄制的第一部舞台戏剧艺术片。
  第二天下午,徐盛文代表九江地区代表团到省文化局参加江西省庆祝建国32周年文艺晚会筹备会,省文化局副局长张涛告诉他说: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苏里,前天晚上在艺术剧院看了《牛皋毁旨》,觉得很好,打算将它拍成实景戏剧电影,要你改剧本。
  张涛副局长还叮嘱徐盛文不要参加会议,赶快去庐山,因苏里昨天上庐山了住在庐山宾馆,并交代司机送徐盛文到火车站。然而,待徐盛文辗转赶上庐山到宾馆一问,才得知苏里一行已于下午下山从九江坐船前往上海了。
  《牛皋毁旨》没能拍成电影,多少有些遗憾。不过,这次汇演之后,《江西戏剧》杂志发表了《牛皋毁旨》剧本,徐盛文也成为江西省中青年重点剧作家,享受省文化局的创作补贴,并多次参加省文化局在庐山等地举办的创作研讨会、戏剧观摩、读书会等。

针贬时弊的两出现代戏广受好评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吃喝成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宴请,遍布城乡。泛滥成灾的吃喝风,在乡村使刚富起来的农民返贫了,在城镇使经费本不宽裕的单位领导“出差”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活生生的社会丑恶现象,使徐盛文心绪难平,遂萌生出写个剧本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素材和创作构思,没多久,舞台戏《张三赴宴》就在他笔下诞生。这个戏,写的是青年农民张三刚刚脱贫初富,被五花八门的亲戚、朋友的请贴所困扰,就连人家猪婆下崽、做屋扶个大门框、新买了条短裤以及捡了个斗笠都要办宴庆贺,最后落得个“打红纸欠条”送礼,“要想还礼等过年杀猪”的尴尬局面。
  1989年国庆40周年时,《张三赴宴》由修水宁河戏剧团演出,即博得满堂喝彩。随后,剧团在县城和乡村以及外地演出了百余场,可以说是剧团演出场次最多的创作剧目之一。剧本还被省文联创办的《影剧新作》刊发。次年春,九江市举行专业戏剧创作评奖,评委一致给《张三赴宴》打了最高分,评为专业戏剧最佳创作奖。著名作家王一民评价说:“《张三赴宴》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戏剧化了的现实生活。”
  1996年夏,九江市人民政府在九江宾馆隆重举行全市第二届(1989年7月—1995年6月)文艺创作成果颁奖大会,《张三赴宴》获得九江市人民政府创作成果奖。颁奖会上,九江市政府和市文化局领导还请徐盛文向全体戏剧专业作者作了创作经验介绍。
  创作需要一种灵感,由灵感产生创作欲望。《张三赴宴》面世后,激起徐盛文的继续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创作热情。就这一方面的题材,他接着又创作了反映用公款吃喝的戏剧《一乡之长》和《牛栏落成庆典记》。这两个戏都分别由专业演员排练,在全县春节文艺晚会等场合演出,并获得好评。
  时刻不忘关注生活、反映现实,是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徐盛文在创作上的自觉担当。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农贸市场,像一座座“农展馆”,展示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繁荣景象。农民进城了,市民的购物券取消了,购销两旺的气氛遍布大中小城市和集镇。徐盛文因公出差到过一些城市,也抽空逛过这些城市的农贸市场。市场逛多了,发现管市场的人变了,可能是因为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人手有限,或者适岗的人不在岗,不适岗专吃“轻快饭”的人又没能力管,渐渐出现了“红袖套”。他们多是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干部”,或“承包”某个市场秩序的管理,或“承包”某个项目(如专管卖猪肉)等市场管理。
  这些“红袖套干部”手持一本收款收据,威风凛凛地出现在小贩或自产自销农副土特产的农民面前,耀武扬威。遇上摆错摊位的就罚,遇上初来乍到不懂“市场规则”的就驱逐出市场,或重罚或一顿拳脚;遇上嫌收费太高而“讨价还价”的则将其货物打翻在地,再踏上若干只脚,让他空手而归;遇上交不出“费”而态度又好的,则“原谅”他是“初犯”,以其廉价的货物“抵费”,“照顾”其继续摆摊。市场管理的乱象无奇不有,令摊贩们生怨生恨。
  看久了,看多了,徐盛文又有了将这些乱象编一出戏予以批判和鞭挞的想法。他通过对这些乱象的整理浓缩,提炼概括,写出了剧本《田布满查街》。田布满本名应是“填不满”,这个名称是农贸市场的摊贩们送给“红袖套干部”的。
  艺术作品尤其是戏剧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典型,用艺术的真实去反映真实的生活,往往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徐盛文采用喜剧的表现手法,浓缩了各地农贸市场中的“典型事例”,用虚拟的人物和事件,完成了剧作。
  《田布满查街》由修水宁河戏剧团,于国庆40周年在人民剧院首演。新戏上演,作为编剧最担心的是剧场效果,徐盛文特意要求去放幻灯字幕,怕别人不熟悉剧情而放出错乱,影响观众看戏。这个戏是与《张三赴宴》同台演出的,一个安排在上半场,一个安排在下半场。两个戏的演出,都使观众掌声、笑声不断。徐盛文回忆说,就剧场效果而言,《田》剧更显得强烈,叫好声此起彼伏,作为编剧,自己最大的享受,也就在剧场里看自己创作的剧目上演并在观众中产生共鸣。
  《田布满查街》和《张三赴宴》两剧,连续演出几场后,受到了观众普遍欢迎。“张三”和“田布满”两个剧中人的名字,在县城算是很有“知名度”了,甚至有些“经典”台词、唱词开始流传。剧团也十分高兴,拉着队伍到乡镇、到毗邻县市去演出,演到哪,欢迎到哪。剧团领导告诉徐盛文,这两个戏演了百余场,还有的县市专业剧团索要了剧本,准备排练演出。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戏在受到普遍欢迎的同时,也惹来了麻烦。《田布满查街》的人物和戏剧情节虽然全是虚构的,可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硬要“对号入座”,认为剧中“田布满”这个人物写的正是他们和他们的领导,便纷纷找剧团领导“要个说法”,剧团领导作了严词解释后,他们仍不放过,要找编剧的麻烦,要停演该剧,并扬言:编剧的家属没开铺,就找他的亲戚,只有他有一个亲戚开铺,就叫他开不成!
  谈及此事,徐盛文至今也感叹,“田布满”们果真有其特殊才能,害得自己好一段时间都不敢单独去逛农贸市场,而是结伴而行,怕的是“碰上田布满,有理讲不清”。
在1990年4月全市专业戏剧创作评奖中,《田布满查街》被一致认为是一个好剧本,获得了优秀剧本创作奖。

《特殊生日》以情感人征服观众

  雁过留声,余音绕梁。好的作品总是没齿难忘。
  时间一晃就是8年过去,当《田布满查街》已经被徐盛文自己最新的作品所取代,在脑海中几近成为“档案”时,县工商局几位领导来到徐盛文的办公室,请他写个剧本,说8月份全省举办工商系统文艺汇演,九江市工商系统组成九江工商代表团参加汇演。
  工商局的领导显然知道徐盛文的功力和作品影响力,便直言不讳地说,参加这次汇演的除了省直单位和地级市组团参加外,还有全省大型工商企业组团参加,规模大、竞争对手多而且强,要他务必写个保证能得奖的剧本。
  徐盛文说,剧本尽我的能力去写,得不得奖,这就很难说,“保证”两个字不敢答应。这位领导又说:“凭你的本事,我们有信心”。临走时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年写工商干部的《田布满查街》引起了轰动效应,搞得我们工商干部不好做人。这一次,我们希望您写一个树立工商干部正面形象的剧本。”徐盛文认真解释:那年的剧本是写社会现象,并非影射工商干部,你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耿耿于怀。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像写剧本这样的脑力活,不是说写出来,立马就能写出来的。对于剧作者来说,是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去创作适合舞台表演的、由一个或一串出人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之中的戏剧故事情节组成并展开的,难度是不言而喻。
  徐盛文在此剧本的创作中,几番苦思冥想,又几番自我推翻。他深知,规模大一点的故事,会受演员和经费的制约;而以歌舞或曲艺形式正面歌颂工商干部形象的,又可能显得单薄,缺乏感染力,也产生不了感人的剧场效果。
  就在几经揣摩之中,徐盛文抓住了突然而至的灵感光圈,戏剧故事随即打开:玲玲,一个山村小木匠的女儿。十年前,玲玲才6岁。歹徒袭击了她的家——一个在工商干部扶助下,刚刚走上致富道路的家。她的父亲和母亲被歹徒用枪击死。在紧急关头,工商干部任南山制伏了歹徒,救出并收养了被歹徒致残的玲玲。从6岁到16岁,整整10年的养育之恩,何等的高贵。玲玲决定纪念这个特殊的生日。恰巧10年前的歹徒同伙刑满释放,“请”任南山赴宴,此时的任南山也刚刚退休。他们请任南山赶宴,是要纪念同伙的伏法。此时此刻,任南山作出何种抉择?
  这个戏只设计一老一小两个角色,布景也极简单——一个普通家庭场景,造价很低。剧本写出来后,徐盛文没让工商局组织讨论,怕的是你一言我一语,提一些难以接受的意见,搞得剧作者无所适从。但工商局还是将剧本打印了若干份,分送市、县工商局的有关领导,征求意见。这个“任南山”就不是“田布满”了。他们看了剧本之后十分满意,认为剧本塑造了基层工商干部、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工商干部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他们还告诉徐盛文,有些工商干部看剧本时就流出了眼泪,被“任南山”的“事迹”感动了。市、县工商局领导一再强调,一定要找好演员来演。
  “催人泪下”是悲剧创作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之一。其实这个剧本最感人的地方是在一连串故事情节的铺垫下,任南山准备挺身而出去“赴宴”面对刑满释放、伺机报复的歹徒,而玲玲却不让任南山赴宴时发自肺腑的一段声泪俱下的道白:
  “爸爸!……十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一个刚满6岁的孩子。可我清楚地记得,是爸爸挂钩扶贫到我家,是爸爸东拼西凑筹集资金,使我爹——一个山里的土木匠办起了家具加工厂;是爸爸,东奔西忙,使我家生产的家具走俏于市场,使我家一步一步地富了起来。就在工商所扶助我家扩大生产的时候,谁知这伙歹徒顷刻间搞得我家家破人亡。(哭声)爹爹、妈妈!他们双双惨死在歹徒的枪口下,我被歹徒们罪恶的子弹打断了双腿。是爸爸,我的工商好爸爸——您在这生死紧急关头制伏了歹徒,将我从虎口中救出,使我绝处逢生,我的血管里至今流着工商干部的血;是我的好爸爸晴一天雨一天、风一天雪一天,将我从家里背到学校,又从学校背回家里,背去又背回,整整背了我9年。这9年,是3000个不寻常的日子,12万里不寻常的路程啊!是爸爸背着我这个残废人上完了小学和初中;是我的好爸爸节衣缩食,省下工商所发给的夜班费,为我买下这张轮椅,使我能坐上它上高中……爸爸,玲玲知道,您为老百姓做过千百件好事,如今依然是孑然一身;您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立过多次功劳,如今依然是两袖清风。爸爸,玲玲不能没有您,玲玲不忍心让我敬爱的爸爸退了休还要在这伙歹徒面前……(哭声)爸爸!”
  正是这段道白,道出了任南山作为基层工商所所长的感人事迹,塑造了改革开放年代基层工商干部、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以点见面,滴水见太阳,也折射出了整个工商队伍在改革开放中的放射出的“红盾”光辉。
  1998年8月,《特殊生日》由九江工商代表团参加全省工商系统文艺汇演,在江西人民艺术剧院作首场演出,博得了热烈掌声,催化了全场观众的满眶热泪。现场观众无不被剧中任南山形象所感动、所激励;评委们给《特殊生日》以最高分,认为是全省工商系统参演剧(节)目中最优秀的作品。
获奖归来,县工商局设宴招待全体工作人员,席上有位老友开玩笑说:“徐局长,这回您给我们平反了,争光了!”徐盛文回答道:“实实在在地说,二者都是文艺创作,都是虚构的作品,我的确不是用任南山来抬高具体的某地某个工商干部,戏剧就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啊!”

亦文亦官,从政与创作两相长

  “修水有座眉毛山,云缠雾绕十八弯。茶芽尖尖山姑采,清茶杯杯润心田。名人足迹留山路,动人诗篇天下传。千古名山花烂漫,无限风光眉毛山”……
  这是徐盛文为修水眉峰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写的一首歌。徐盛文一专多能,写戏、写歌、写电视片,都是一把好手,他创作的歌曲也有20余首。如,他曾为湘鄂赣三省十七县市老年人运动会写了会歌《情系湘鄂赣》),为修水县渣津中学写了校歌《明天的太阳光芒万丈》,为湖南紫龙湾温泉度假区写了日常播出的视频歌曲《紫龙湾,我可爱的家园》,还有《有骨气才是共产党员》《我爰赣北十万山》《造纸工人之歌》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徐盛文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时逢戏剧行业走入低迷,他作出明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一面带领剧团到湘鄂赣毗邻市县及乡镇广为演出,一面组织人员创办“第三产业”,实行以文补文。同时猛抓新剧目生产,他自己创作的大型历史剧《岳家将·牛皋》和现代剧《田牛满查街》就是在这时候推出的。
  调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后,徐盛文勤抓专业和群众文艺、文物保护、电影发行放映、公共图书馆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等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在县委宣传部及文联工作期间,其分管的工作出色,尤其是与江西省作家协会、省诗词协会联合主办的“1999年江西谷雨诗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盛文任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期间,在文化建设方面,引进上海黄浦区图书馆捐赠修水县图书馆4000余册图书、引进美国加州健华协会资助援建渣津文化站图书馆。同时,狠抓“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光缆工程建设,使全县36乡镇的361个行政村,尤其是34个边远偏僻盲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2002年,修水县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先进县”,徐盛文在赣州召开的全省广电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其建设山区广播电视的典型材料刊登于江西《声屏世界》杂志。
  担任领导职务以来,徐盛文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过修水剧院建设工程、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一师旧址翻修工程、黄庭坚纪念馆亭、楼、碑廊改造和水毁工程、广电局办公楼改造工程、板山转播发射台上山公路改造和电路改造工程、电影院改造工程、广播电视光缆建设工程等。在这些工程建设项目中,他始终恪守廉洁正派的优秀品质,使每个项目都成为如期竣工的优质工程,名符其实的廉政工程。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业务。作为从一名专业艺术工作者成长起来的文化行政工作领导,徐盛文在处理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20多年来,他担任百余次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的总策划、总撰稿,主要有: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专场演出《心中的太阳永不落》, 1992年、1996年全县农村文艺汇演、《校园六配套专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专场》,秋收起义60、70周年、黄庭坚诞辰9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等,1998年抗洪救灾专场义演《情系灾区》,并多次为首组织参加了省市举办的专业和业余文艺汇演。每次汇演,不仅为修水夺得了集体荣誉,同时夺得多个单项奖励。他还多次担任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修河之波》艺术节的总策划、总撰稿。
  徐盛文多次担任全县文艺汇演、文学创作、书法、美术、摄影、演讲比赛评奖和招收演艺人员评选工作的首席评委或评委主任。他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参赛、参选者心悦诚服。在工作中,他还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使他们锻炼成长,成为优秀的文艺人才,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徐盛文思维缜密,勤奋努力,笔耕不止。在从事行政工作的同时,坚持戏剧创作不放松。获奖的现代戏《张三赴宴》《特殊生日》等剧均是他走上领导岗位后创作的。他创作的17部舞台戏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作为专著《盛文表演艺术作品选》于1999年出版发行,九江电视台为此摄制并播出了电视专题片《本土剧作家一一徐盛文》。
  担任展馆布展总设计、撰稿,也是徐盛文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他亲自撰稿的布展大纲有: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1987年版、1997年版、2007年版﹚,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黄庭坚纪念馆展馆﹙1995年版﹚,江西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馆——修水革命烈士纪念馆(1999年版)。
  徐盛文还撰写了40余万字的论文、散文、报告文学等,发表于国内外报刊书籍,其中《宁河戏》发表于《中国戏曲剧种辞典》,《山谷陵园游记》被著名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编入巨著《黄庭坚》一书。他创作的《中国宁红茶茶道》在庐山向联合国官员作专场演出,被誉为“东方的茶芭蕾”,该作品发表于《中国茶文化》杂志。他也曾撰写过多幅对联,其中“霹雳惊天地,军旗耀人寰”一联,由解放军上将雷呜球书写,经木刻制作,永久悬挂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修水县城﹚。
  徐盛文还与他人合作创作了电视专题片《孝廉楷模黄庭坚》,由江西电视台摄制,中纪委网站播出。他创作的43万字的长篇小说《庭内庭外》由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还主编、撰稿了大型画册《修水·辉煌的50年》《秋收起义在修水》《眉毛山》等。
  徐盛文从领导岗位“退线”后,受聘担任湖南紫龙湾度假有假公司总顾问。在长沙工作的近7年间里,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景区文化建设作出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编著了一部48万字的温泉企业管理著作印行,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部系统化、科学化管理的著作。
  几十年工作实践的磨练,使徐盛文成为一位具有优秀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德艺双馨的出色人才。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一名文人应有的道德风范。德才兼备的他,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他珍重自身人品修养,高风亮节、坦诚直率、襟怀宽广,造就了他完美的人格。从1978年开始,徐盛文27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两个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九江市优秀文化局长等。从1994年实施公务员考核至“退线”时止,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徐盛文在艺术领域奋斗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同行的一致称赞。2008年春,在北京参加中宣部组织的红色文化专家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和专家们一致称赞徐盛文是一位才华横溢、德艺双馨的戏剧作家、文化专家。著名剧作家、北京戏剧研究院院长马少波曾给徐盛文书赠诗一首:“轻舟不复旧时帆,白帝彩云飞海天。两岸猿声风送远,长留佳句共名山。”
                                           2020年1月1日于南昌 
                                           本文作者:信息日报编委、高级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