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游记 • 正文

布甲轿顶山游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程 勤

       就像在城里吃惯了饕餮盛宴,偶尔能尝尝原汁原味的农家小炒一样,这个国庆小长假,我和三五好友早早有个约定:不再象往常赶集似的游历名山大川、人文景点而凑热闹,也不去司空见惯的大都市赶趟似的购物烧钱,而是相约到本县布甲乡画湾村黄庭坚祖居地寻幽探密,然后再翻越“轿顶山”,从新湾乡“回坑村”游历后返程。

 
       这样换一种口味,换一种玩法,既游历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又享受了登山乐趣,锻炼了身体;既不必舍近求远受尽舟车劳顿之苦,还可以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

       九时许,我们驱车来到了画湾村村口,地势陡然狭窄起来。沿着狭长的谷口进村,道路依山傍势,左旋右转,曲径通幽,我们已走过了“九曲十八弯”。

       沿途绿树成荫,修竹成林,溪水淙淙,别有一番景致和情趣,特别是伴随溪水一路而上的沿河护堤,据同行介绍,竟然全由石头垒砌而成,历经千年而不崩塌,且足有五公里之长。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殊为不易,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建筑奇迹,为此,省水利部门也曾派专家多次考证,此事还载入了县志,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走进一道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幽访胜之兴致愈浓。

       约前行三五公里,地势豁然开朗,竟然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极有几分桃源之范,怪不得黄氏远祖来此避乱修身,生息繁衍,真是独具慧眼!

        只是我们参观了几处所谓“遗迹”之后,却有些兴味索然,传说中的黄氏祖居之地,早已被岁月的尘埃厚厚的掩埋进荒芜的历史,不见蛛丝马迹。

美丽的画湾


       
       传说中黄山谷年轻来此修学时汲过水的那口老井“山谷泉”,也几近干竭,如一只昏浊的老眼,布满岁月的青苔;几处所谓的"书院"也不见踪迹,只留下想象的空旷。

       这一切,与我们的想象实在反差太大,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是也!就像时下不少的所谓的人文景观、历史景点一样,往往传闻得沸沸扬扬,演绎得玄玄乎乎,其实大都不过是商家一种市场营销炒作手段罢了。

       不过这倒也挺符合我们的“国情”,时下世风矫作,人心浮躁,即使远在山旯旮里亦难于幸免,已没有一块净土,无怪乎大多的市场“假货”充斥,"赝品"泛滥,这都是由于大环境的沉淀、积累而造就的。

       幸亏我们早有统筹安排,重点不设在这里,这里只是这次行程的“附加值”,重头戏还是翻越轿顶山,享受一回登山乐趣,然后顺便游历一下“回坑村”的千年廊桥和古绣花楼。

       我们同行中有位主任,同村人关系挺熟,便邀请了其中二位作为义务向导兼开路先锋,准备翻越“轿顶山”。行至山前一看,轿顶山给人感觉象个严厉的老师,一见面就来了个“下马威”,出了道难题考验我们。

       从山脚下一开始,山势就十分陡峭,根本没什么过渡,容不得你半点喘息,而且由于年久失修,一条登山的羊肠小道,布满荆棘。村人见我们犹豫迟疑的样子,就不无挑逗的说我们翻山不容易过去的,如果上不去就回去算了。

       人性骨子里还是争强好胜的,经村人一说,原本有些畏难情绪的我,反倒陡生一种豪迈之气,当即表态非要翻过大山到回坑村不可。

       众人似乎受到情绪感染,皆随声附和,轰然叫好。于是,我们便一鼓作气,爬上了足有二十来米高的陡坡,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汗透衣衫了。

       村人在前挥刀开路,倒是气定神闲,见此又不无揶揄地说,看你们这些城里人,都成了什么样子,还是趁早回去算了吧。而我们几个虽然腿是软的,嘴却是硬的,稍作喘息后又鼓勇前行。

       不知前行了多久,翻过好几个小山坡后,已是远离了人烟,人也升到了半空之中。

       山势趋缓,小道渐平,我们也得到一丝难得的喘息之机,紧绷的神经和躯体也稍微轻松了一些,便有了兴致边走边欣赏沿途风景,也有了说笑的心情。沿途一路谈论、指指点点许多不知名的异花奇树起来。

       忽然,同伴中有人惊喜的叫了一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见一树野生弥猴桃,缀满隋圆形的果子,在阳光的映照下金灿灿的十分惹人喜爱,加上时下正是采摘好时节,令人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快。

       只是其旁藤蔓丛生,荆棘遍布,而果子又是顺着藤蔓高挂在树梢,即便姚明亲临也无济于事,要想采摘,唯一的办法只能杀鸡取蛋,用刀把藤树一齐腰斩。

       我觉得这样做过于残忍,有些于心不忍,甚至想到这与打家劫舍、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正犹豫间,村人已挥刀相向,树枝与树藤应声而落,我们几人便赶忙上前采摘,享受胜利成果。
      
       这果子的味道比市面上买的种植的果实要酸涩很多,但却有一股原汁原味的清香沁人心脾,一种儿时的记忆油然而生,回味悠长。

       我们边尝野果,一边赶路,我心里仍有些不太自在,似乎做了件亏心事,内心抱疚不已,暗自责备自己为一口之福,太过自私,而且手段如此卑劣,下手如此之黑。不过转而又想,人之立世,凡成大事者,哪个不是心狠手辣、脸皮厚、心肠黑的?恐怕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历史上这类人物与典故俯拾皆是!
      
       这样想着,渐渐于心释然了,不禁又自嘲起来:怪不得自己年过半百碌碌无为,并非全因自己其才不显、其财不厚、其貌不扬、其名不彰,关键恐怕还是格局不高,小肚鸡肠、患得患失,甚至关键时候常怀妇人之仁,试想若有曹公“宁教我负天下人”的霸气之万一,恐怕也早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已走进大山心脏,山势又渐渐陡峭起来,一路上我们还尝到了一串串乌黑亮光、又酸又甜的乌毛刺子和一些儿时上山砍柴时常采食的野果,只是现在已叫不上名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竟然还尝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八月灿”。

       这种藤类野果,非亲历高山深山难见其踪,八月果熟而开裂,形似香蕉,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食之对人体大有脾益,是不可多得的“大山的精灵”。

       继续前行,又见前边不远处一条银亮的飞泉如琴、弹奏着叮咚的韵意。这时我们自带的水杯早喝的底朝天了,便连忙上前饮水解渴。甘甜清亮的山泉,如同大山的乳汁,沁入心脾,顿觉神清气爽起来,又加快了继续前行的步伐。

       大山是深情的,只要你投入她的怀抱,她会倾其所有,慷慨的赠与;大山是多情的,我们每走过一程路,她都会有许多不知名的鲜花相迎送;有许多枝条深情地抚摸你的脸颊,擦拭着你的疲惫;有许多荆棘牵住你的衣衫,火辣辣的深情挽留……

       接近主峰时,山势又异常陡峭起来,我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大汗淋漓,湿透衣衫,重喘如牛,双腿打颤了。

       仰望主峰,呈"山"字形,中间突兀,两侧稍矮,果然状如一架八抬大轿,即便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其顶端也云雾缭绕。见此情景,已是强弩之末的我们不由得吸了口凉气。

       但此时我们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得不发了。于是,我们决定就地休息,大家又吃了一些山果与干粮补充能量,养精蓄锐,作好最后冲刺准备。

       望着突兀的主峰,我竟然离经叛道的胡思乱想起来。我想,这“八抬大轿”也许正是此山最好的风水之处,黄氏先祖选择在其下定居,与之遥相对应,恐怕不无深意,要不黄氏为何此后会名满天下,才人辈出,家声鼎盛呢?
    
       而反思我辈,尽皆平庸,除了先祖据说是一代开国名将外,之后就没听说家族中出过什么显赫人物。远的不说,就我而言,往上屈指算上几代,都是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头百姓,世代农耕,普通得如同脚下的土地。而今天我来此亲身体验,坐坐这"轿子",沾些大山风水与灵气,若果真应验,日后得逢贵人,从此仕途顺畅,官运亨通,亦未可知。

       不过,自已也不能太过心高,太过贪婪,岂不闻知足者常乐之说,估且就混个七品吧,不也能光宗耀祖,泽被后世吗?若梦想成真,即便自己百年之后,程氏家族的坟头岂不也要亮起处级干部香火?说不准家谱撰修时还要独占一个“赞页”哩……
     
       “起来,起来啰,继续赶路吧!”村人的一声招呼,把我从冥想中惊觉,我们又要继续前行了。

       鸟道盘折,山势陡然,两旁古木参天,荆棘披地,松杉与修竹俯仰生姿,枝条与藤蔓横斜成趣。轿顶山的主峰直插云天,就象一架登天阶梯竖在面前。

       我们退无可退,只得使出吃奶的力气攀援前行,时效猿猱之势,时仿虎豹之跌,几处撕裂的衣衫诠释着前进的艰险,几处带血的伤痕,破译登顶的秘诀。

       终于,下午三时许,我们登临了主峰,脚踏上绝顶。一行五人都感觉骨头散了架似的,软绵无力,真想躺在“轿子里”不再起来了。然而,山顶的满眼风光还是让我们"回光返照",精神为之一振。

       临渊而立,山风徐来,似一只温柔的小手,轻轻拭着你的疲惫,白云就在头顶,似乎伸手就可扯一块下来。极目楚天,心扉中开,天高平地阔,山高人为峰,在“轿子里”俯看滚滚红尘,念想芸芸众生,似乎有了些禅的境界,那种“世间谁为主,天地我居中”的禅意应景而生。
 
       再放眼遥看群山万壑,似万顷碧波,向远方奔流而去,又俯视曾仰望的高处,似乎一切都成了眼前的云雾,正随风飘荡,随风而逝……

       写到这里,我觉得本文也该结束了,尽管后面还有下山以及下山以后到回坑村的故事,但精疲力竭的我们下山的过程并不精彩,甚至有些狼狈,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

       其实这与人生历程的道理是一脉相通的:当你铅华已尽,巅峰已过,一切归于平静,归于自然,也就没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书写了,此其一也。再者,写到这里,也应该体谅一下我们可爱的读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休息时间,不能引起读者视觉疲劳。就象开店做生意的伙计一样,顾客就是上帝,对于我们喜欢鼓捣点小文章的人来说,读者自然就是上帝,万一他们嫌文章太长而不高兴,岂不得不偿失!此其二也。

       另外,要是各位看官一高兴,给本文来个点赞什么的予以鼓励,自己就是再花点时间,耗点心血,把下山后到回坑村游历的所见所想再写一下,回报读者,也应是良心份内的事,而且还能顺带再次从主编那里再混点稿费,此其三也。

微信号:gcjm888888                    
  
   程 勤:男,汉族,1964年出生,江西省修水县人。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现就职于本县教育体育局,现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等多篇,散见于《前线报》、《前锋文艺》、《赣东北报》、《九江日报》、`《修水报》、《现代新派诗刋》、《中国当代优秀诗歌》等报刊、杂志以及《沿海诗刋》、《中国诗歌网》、《古城旧梦》等多个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游记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