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55岁重拾“文学梦”,他用行动诠释:逐梦,再晚都不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婕

  年轻时,他迫于生计,将心中的“文学梦”搁浅,55岁那年,他重拾爱好。5年来,他创作的对联和赋曾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在媒体、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卢曙光用行动诠释——

逐梦,再晚都不迟

  走进卢曙光的书房,只见两侧书架上摆满了各式书籍,在一侧书架的最上一排,整整齐齐码放着介绍义宁陈氏一族的书,“义宁陈门出五杰,陈氏一族是文化世家,当初就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进陈氏文化宝库,促使我走上文学道路。”拿起书架上的书,卢曙光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文学追求。

  1958年出生的卢曙光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在修水康顺集团总公司工作,受公司委派,从1997年开始,他就离开家乡到外地发展,因四个兄弟姐妹都在广东发展,便把中风瘫痪的母亲接过去一起生活。 2013年,在外生活十多年的母亲想回家乡,为完成母亲的心愿,卢曙光放弃高薪工作,带着母亲回到修水。此后,卢曙光的生活重心便是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空暇时间,便用来读书,并开始系统接触传统文化。
  没有任何基础,仅凭一腔热忱的爱好之心,卢曙光着手诗、联、赋的学习。加入文学微信群、在网上参加学习班,看书、研读.......白天要照顾母亲,卢曙光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那段时间常常学到深夜三点,也不觉得累。”很快,卢曙光就尝试着自己创作对联和赋文,并请教他人,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渐渐地,卢曙光也在各种比赛中开始频频获奖。2015年,他所创作的《甲午新歌》获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主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文二等奖,《农行赋》被农业银行总行收藏,《舜帝陵赋》《有巢氏赋》获等级奖。2016年由金华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金华山赋》征集活动,奖金高,评委阵营强大,吸引全国大部份优秀作者投稿,卢曙光不负厚望,进入前十,也是江西唯一进入前十的作者。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近60岁的卢曙光来说,读书和旅行,就是他现在的生活。 “山中看虎,不如家中看猫”,因为要照顾母亲,卢曙光不能远行。 从2013年开始,卢曙光便有意了解修水的历史文化。修水有着四千年的文明史,古有文章奥府之称,对于在外多年的卢曙光来说,修水这方热土上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都值得他一一探寻。“每到一处,就像中医看病一样——望闻问切,比如看到一座老桥,我会细心观察它的纹路、是否有刻字,听老辈人讲述以前的故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摸清它的历史脉搏。”
  几年来,卢曙光在《修水报》发表涉及修水人物、名胜、历史事件的文章近30篇,《沧桑西摆两千年》《山口老街》等文章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骈体文作品《修城掠影》,文辞秀丽、激情洋溢,雄浑厚重,全面概括了修城的历史风貌和今日雄姿。“卢老师擅长写修水历史文化、人物风情之类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他亲自去实地采写,可读性和可信度都很高。”原修水报《山谷风》栏目编辑冷芳英这样评价。

  在卢曙光的电脑里,他给每一篇文章都建了一个文件夹,文件夹中满是文献资料、录音文件和整理文稿。在撰写《黄沙桥战斗史》一文时,卢曙光前后准备三年时间。为全面客观还原这段历史,卢曙光查阅各种文献、家谱,询问了解这段历史的老人。在确认文献中所说的战斗地址时,还一手拿着文献资料,一手拿着指南针,亲自到现场确认方位,“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尽量严谨”,卢曙光用2000余字完成《黄沙桥战斗史》的撰写,字数不多,但每字每句都经过他的精心“雕琢”。原新疆经济工作部部长、专业文学评论员刘定中在《真实展现历史变迁中的修水人 ——读卢曙光的历史记叙文》一文中这样写道:近二年来,《修水报》发表了卢曙光十多篇有关本土历史题材的记叙文,作品虽然短小,却题材新颖,故事性强,信息量大,且文笔流畅,越来越引人注目。刘定中和卢曙光素不相识,却全面客观地分析了他的每一篇文章,文中不乏溢美之词,并在《修水报》刊登发表。
  “每每看到文章被发表,或赋文被刻进石碑,就感觉很欣慰。”如今,卢曙光还在继续探寻修水的山水、人文和历史。说起以后的文学路,卢曙光坦言会一直写下去,会把介绍修水、推介修水、发现修水、赞美修水作为写作的主要任务,这也是作为修水人的一种责任。到时再把这些小文结集,方便喜欢的读者阅读,也为子孙作个榜样,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