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历史人物 • 正文

忧国忧民之章鉴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

  章鉴(1214—1294),字公秉,号杭山,别号万叟,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正月。修水杭口杨坊人,名臣。

  据史载,章鉴以别院省试及第,步入仕途后,一步一步,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迁同知枢密院事。南宋咸淳十年(1274),章鉴升迁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第二年,这位当朝宰相面对元兵的逼进,感到南宋势不能敌,于是,寻了个借口,离开了他本应所在的位置。后来,南宋王朝得到暂时延喘,章鉴被召回朝,被罢去右丞相官职。后又因为有人诬陷他庇护有逆谋之嫌的殿帅韩震,被削官放归田里,定居在故里杭山脚下,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到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他突感左手左脚麻痹,后需经数月医治病情好转,但到第二年秋天又患健忘症,从此身体每况愈下,到第二年(1294)正月,这位八旬老人寿终正寝,死后葬于现杭口镇下杭村的佛塔垅,墓地三面环山,与其曾祖父龙波居士墓相望。

  鉴为官清廉,政事严谨,宽厚与人,一生忧国忧民。其“一生事业居民计,千里山河救国心"之名句,传诵甚广。文天祥的《上章鉴杭山书》、《谢章鉴杭山书》,给予他很高赞誉。在鉴返乡隐居时,文天祥还作诗赞其为官为人,心性品质:“国之遗老,时之清臣,政教区画,风俗维新。富贵不淫,患难奚恤,神明其心,始终厥德。”草庐吴氏赞曰:鉴清谨,虽为宰相辅,犹如布衣。

  临安小王朝被灭后,元朝一方面加紧追剿宋末残余,一方面着手治理朝纲。章鉴深知复宋无望,于是,他隐居山林,作疯装癫以避世。然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大宋,正如他在《过毛竹山》一诗中写到的:“不信世间陵谷变,野樵偏识旧衣冠。”这位以“野樵”自称,过着贫困生活的南宋旧宰辅,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哀。

  章鉴在政治上没有突出的成绩,但是,他却以清廉为官,宽厚为人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誉。章鉴放归田里后,有人向朝廷告他家里藏有帝王宝玺。在一个霜冻的早晨,朝廷派来官兵搜查,此时章鉴正盖着破旧的棉被蜷缩在床。官兵们翻遍了章鉴的家,除找到一个玉杯外,其它再也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一朝宰辅,犹如布衣,家中竟是如此的贫穷,那些受命搜查的官兵也不得不为之摇头叹息。有史载,章鉴隐居山中时,曾与樵夫争席,这令与他争席的樵夫也不知道这个老人竟然是退下来的右丞相。另据其后裔章沂孙所书《宋右丞相章公杭山先生圹志》载,章鉴“官正议大夫,爵南昌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可见章鉴受朝廷奉禄并不薄,而家中却并无资财积蓄,其清廉节俭可见一斑。章鉴在朝时,不事歌妓,不讲玩好,生活淡然,且不修边幅。

  章鉴著有《杭山集》,因兵火而不存。修水《八贤祠志》留有章鉴少量诗文,从所存《杭山》、《过毛竹山》、《杭山八景》等诗作中,既可以看出章鉴因热爱家乡而对家乡自然景色的赞美,“一邦佳景萃峰头”,“纵使丹青施妙手,难将写入画图中”;也可以读出章鉴的触景生情,这情就是忧患之情,“夜来风雨秋声早,一段新愁雪满颠”;还有他站在黄庭坚题刻的钓鱼台前,写景抒情言志,“内史名题古钓台,高风凛凛势崔嵬。晚烟杨柳垂青缕,春雨桃花点绿苔。百尺丝纶波荡漾,一宗诗派水潆洄。何时来借闲灯览,涤尽尘襟万斛埃”。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贤祠志》修成,在以后担任过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为章鉴题写了《章杭山赞》:“出欲匡时,而遭时之不可为;退止洁身,而未以身同天下之安危。盖其目击朝纲之败,国势之衰,徒分亡国之咎,难为大厦之支。敝屣荣利,而径去迹,忄匡怯而心可悲。”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