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三代直系亲属外,其余均不接受任何宴请,只帮忙不送礼。”“自愿每年向村救济基金会或乡敬老院捐赠200至500元人币或等值实物。”“亲朋邻里遇特殊困难需要帮助,本人将尽心尽力决不推诿。”……去年底,复原乡雅洋村六组村民王礼春贴出的一则声明在当地引发热议。
薄薄的一纸声明,看似简单,但承载的是一位农民对当下农村人情消费风的辛酸无奈及“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的勇气。
在农村,人们历来对人情礼俗的你来我往看得很重,向有“关门躲债主,设法做人情”之说。在物质匮乏年代,农村的人情往来可视为一种物质、人力的互济互助行为,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体现了村民之间淳朴的人际关系。但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农村人情往来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开始异化,人情消费染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夹带着奢侈浪费和攀比虚荣之心。不少地方送礼名目越来越多,送礼档次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王礼春就算了一笔细账,雅洋村每户每年送礼开支都在六七千元,全村每年此项开支达150-180万元。
过重的人情消费,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也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能否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如何扭转农村人情消费的泛滥和变味现象,已成为乡风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民自身也该自觉节省这不堪重负的“人情”, 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移风易俗,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人情消费关系,努力促进农村人情消费文明,树立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新风尚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尚具强势的传统习俗面前,农民王礼春挑战陋习的力量是暂显单薄的。但我们相信,他的“特殊声明”会逐渐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也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的行列中来。
从一位农民的特殊声明说起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