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冷建三
生病,不能干活,很是遗憾!但也有收获,比如可以思考问题,也不一定要静思己过,也可以对自己做一些肯定。过去的某一历史时期,十分流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但那样把各方面的关系都搞得很紧张。在那种情状中,往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的人活出了境界。我当年办报,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我既有所获也有所失,但后来发现,你表扬人,人家感谢你一阵子,你批评人,人家记恨你一辈子。
但我今天的话题——老有所为,不是说人,而是说事,不是点赞,而是提倡。我们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包括我本人,也进入老龄人行列。这是传统的说法,现代人不承认,有的人到了70岁,他说我还年轻,这就叫现代精神。或者说,现代文化精神。我都提倡,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就是说,我不知什么老不老,心理健康。
眼下,人们普遍存在年龄上的心理问题,认为进入老龄后就不能做什么,十分困惑。我有一朋友,62岁,刚办退休,他是因为虚报年龄才推迟了两年办退休。办完退休后,他后悔了:为什么当时不知再少报两年?之所以这样想,是他担心退休后无事可干。
老有所为,换而言之,就是退休之后有事可做。什么叫有事可做,这个“事”是广义的,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一份发挥人生余热的心意,并将这份心意付诸于行为;二是积极参与各类健身、养生、文化、体育活动。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只有年龄上的老的概念,在职业和工作上,只要是健康的人,越老越有价值。传统的养儿防老,指的是人上了年纪,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到这时候才需要有子女赡养。我们这些年龄在60岁上下的人,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没有一个人到了60岁就歇下来,过安闲的老年生活。没有人说,我老了,该孩子们供养了。而是说,我还可以干活,我要干下去。这就是传统的老有所为思想。
传统的老有所为,就是不服老,不畏老,举几个例子说说。
在黄坳乡朱砂村,我遇上一个叫瞿映辉的老人,60岁后,村上供他吃五保,他听了直摇头,说:我还能自己养活自己。那天,一个叫瞿德途的老人请我吃饭,让瞿映辉老人陪我喝酒,我便向他问起这件事,他没否认,笑着说:吃五保光荣。这个67岁的老人快乐地对我透露,他现在还种田,衣食无忧,年年有余,银行还有储蓄哩。
2011年,我在平江县任县报主编时,到福寿山镇五等村去采访一位老人,他叫郑浩平,91岁了。他的妻子86岁,病卧在床23年。儿子59岁,是痴呆人。据说,在他70岁,给他吃五保他不要,那时,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抛荒的地他都要来耕种。我去采访他,问他还种多少水田,他说,13亩,还养了一条牛、一头猪。我在报上发倡仪,并先后五次组织好心人结队去帮助他。我从北京访学两年,后又去大别山一年,心里常记挂他。去年,我回来后,立即去看望他。这天,他正给菜地挑粪。其时,他已95岁,妻子已去世,儿子还健在,原先住的危房拆了,建了新房,没再养牛,仍然养了猪,还种了四五亩水田。我十分崇拜这个老人,我手机屏面的照片,就是我去看望他时的合照,那是我有生以来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我的人生历程中,相遇了无数这样的老人,都记录下来,可写成记述专著。
我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年过六旬,觉得还不老。不瞒诸位,我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有干不完的活。我的生活习惯是上午写作,下午或劳动或从事社会活动。我的娱乐活动相对比别人少一些,不是不会,也不是讨厌,是心里有事想做。我提倡一个人到60岁以后还要做点事情,并不反对他人享受生活。只是认为,无论干什么都是运动,运动只会对身体有好处。我喜欢读书写作,但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作协会员,而我却比作家更狂热,比年轻文学爱好者更用心读书写作。2016年下半年,我在修水网开设“冷建三专栏”,发表一些小文章,也是写作的一部分。这件事给我带来快乐,带来身心健康。我不提倡人人都来读书写作,但我觉得上了年纪的,有文学爱好的人,可以写点回忆文章,记录人生的成功经验和生活感受,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尤其是在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人,都是曾经为国家为社会有所奉献的人,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事迹。别以为写自己是自我表扬,留下你生命里的经验,是有现实意义的事。
老有所为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是正能量的,值得提倡。在修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的人,因为大都身体好,有经验,很多人还在经商、办企业、打工、干农活、读书、写作。
有一天,遇上一友,他对我说:“千万别以为我们老了,中国有老当益壮的成语,此语出于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还可以干20年。”
这话说得多好。
愿以此文与老龄人共勉。
2017年元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