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卢曙光
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不朽之作,是文学经典,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寻找桃花源苦苦考证,还是无果而终,成为不解之谜。本文作者,在调查修水油岭自然保护区的人文历史时,意外发现陶渊明踪迹,修水可能就是桃花源原址所在地。这些发现,为提高修水知名度,促进我县旅游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福松庙已剩遗址,座落在海拔千米的山埂上,背南朝北,左边是寨窝里、大炮岭,马棚里,右边是狮子垴。登高眺远,整个李村尽收眼底。这座并不显眼的古庙,可追溯到三百年前,与油岭郑氏始祖郑及溪的个人传奇紧密相联。郑及溪,字畿,号臣清,明万历24年(1596)年生于箔州,20岁时取得举人功名,崇祯八年(1635),罗朝贵攻打宁州,抢劫州库漕粮,一时震动,县衙派郑及溪平乱,追剿有功,朝庭褒奖授守备之职。油岭有传说春秋战国时烽火台遗址,明末时期,有强盗在此占山为王,为祸地方,郑奉命征讨,但屡攻不下。于是郑辞去官职,与兄弟从侄五人,前往福建拜师学武,并在福建总兵郑芝龙军前听用。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清军乘势入关,京师失陷,李自成被迫退出京城。明朝宗室后人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隆武年间,郑成功招集父亲郑芝龙旧部,组织抗清复明,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南京,虽然未果,但沉重打击了清军势力,成为了南明主要依靠力量。后来南京沦陷,隆武皇帝退守福州。江西则成为粮草补给主要来源之一,各类物资也成为其对外通商的主要商品,比如茶叶、瓷器等。这时的郑及溪已成为郑成功部将,为畅通江西货物来往,隆武皇帝授郑及溪镇前副将衔,赐兵五百,往来于赣江南北通道。在赣州、兴国等地采取军民屯田之法,以取得军饷和税粮。清军未进入赣西北之前,义宁是南明物资供给地。郑及溪对油岭寨心存缔结,借此机会,回到义宁,炮轰油岭寨,荡平强寇,了却当年出走闽南的初衷。油岭现有太平湾地名,就是剿灭强寇之后才有,从此客家人开始移居此地,附近山岭当地山民也习惯称为大炮岭。
但是南明政权朝政腐败,统兵将帅专横跋扈,朝廷中宦官专权,朋比为奸,内讧激烈。顺治十六年正月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十二月永历帝被俘,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也就是这一年,郑成功率部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此时的郑及溪见大势已去,从赣州扮作算命先生,带回部份结余军饷回到义宁。《郑氏大成宗谱》记录了他选择油岭一事:“公沉静有远略,作事不屑小就,早岁弃举业,读青鸟书,即抰其奥旨。嘗周览山水之胜,过油岭塅里憇息其间,爱其茂林修竹,映带左右,清泉汇为双池,鳞鱼五色群游戏以相乐,遂福松庙。由故居崴(wǎi )里 而乔迁焉,今油岭塅里开基之祖,实始于我公云”。记载了郑及溪是从箔竹迁居油岭,以及感恩郑成功恩德,建福松庙一事。郑成功又名福松,因此福松庙也称郑成功庙。并在庙里建有私塾,供周边子弟课读。
郑及溪在油岭定居以后,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是他死后,地方有人认为他是反清人士,将其后人光山公所居住的地方没收,福松庙也被拆除,后人沦落为棚民。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爽归顺大清,郑成功、郑经父子归葬南安故里。原来康熙为维护国家安定,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题挽联一幅:“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油岭郑氏有媳妇徐毛珍得知后,为首奏疏皇上,皇上颁发圣旨,重建郑成功庙,恢复义田供周边子弟读书,这也是油岭尚存“圣旨”石碑的缘由。据老辈人说,陈宝箴少年时曾在此读书。郑乃员收藏有军机大臣、二代帝师翁同龢为福松庙所作对联:“云锦天机织诗句,纶巾鹤氅度春风”,陈宝箴与翁同和年龄相当,又属晚清名臣和著名政治家,应邀之作,也在情理中。
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和地广人稀,加上气候宜人和物产丰富,修水自古以来就是躲避战乱和适合人居的“世外桃源”。中国历史上但凡出现南北划江而治的动荡局面,此地就不免有大量外来移民迁入。因为山高路远,有回旋余地,便于隐逸不露。正如黄庭坚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中所言:
念藏器以待时,无兵革之忧,莫如分宁。
——《别集》卷八。
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和择地而居,久而久之,不仅与原住民因同饮一河水而渐渐融为一体,还填补了向来地广人稀的修水的劳动力不足。以此之故,古来修水从无较大规模的人口递减记录,总人口数据呈现一种起伏极小、平稳递增的标识曲线。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风行于世后,不乏民间草根学者来到此地,总想考证出修水的某地某村为桃花源之原型。依据是修水与陶氏故里浔阳地缘相近,又的确紧邻一个与“武陵渔人”地名发音相近的武宁县,而且修水形似“世外桃源”的叫桃源的古村落竟有三处之多。如清朝道光年间编写的《义宁州志》,在所绘的双井图的注释中就称此处为小桃源。尽管此种牵强附会式的考证不太靠谱,但修水历来是躲避战乱的好去处则是不争的事实。远古时期不论,从两宋划江而治后的金兵、元军南侵和元末、明末农民战争,到近、现代的太平天国战乱、北伐战争(秋收起义是个例外),以及抗日战争中的湘赣战役和后来国、共两党决战的解放战争,这些重大战争的烈火,虽不免蔓延燃烧至修水境内,但几乎次次都与县城擦肩而过,好象修水县城就未有被敌军凭武力攻占过的记录,这种情形在全国几千个县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油岭红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