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冷建三专栏 • 正文

围绕<古钟>的闲言碎语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冷建三



  今年五月某日,我与樊健军兄去看望在家病休的罗贤华兄,当时,罗兄轻描淡写地说,我那书<古钟>像是要付印了,听口气是不肯定的。没过几天,我在街边遇见他,手里拿了一本书,竟是出版的<古钟>,方知那天说的好像,其实是已经印出来了。

  真是处事从容,喜不露色。

  过了几天,我向他讨要书,他说要给的,过了两天才给。

  向友人讨书,这是第一回。是因为心中有数,知道会送书给我,换了别人,我是不会问讨的。有一好友,关系也很铁的,某日他告诉我,说:我出书了。我知他是铁公鸡,没发言。他接上说:新华书店有卖的,你去买一本罢。我亦无言。我曾购买过友人的书转赠朋友,我不在乎钱,但那友人的书我没去买。



  当我收到墨香四溢的<古钟>,就像抱着友人的孩子那么高兴。好像当时我说了,我会写点读后感之类的东西。我是另类人,曾在行政单位里混饭吃,却是体制外的人。也算弄笔墨写作的,却不是什么文联作协的会员。有人恭维我称我作家,可我却一篇小说也没发表过。很多人称呼我冷老师,其实他们都不是我的学生,我也不配做他们的老师。我说写读后感,其实不仅仅是写读后感,还有对小说之外的感受,比如对罗贤华兄其人,对小说创作这件事。

  我办事比较理性,做人比较感性。我写文章跟做人一样,也是感性的,是有感而发。读书也一样,很享受,很投入,不挑剔,在我眼里,只要是发表出来的文章都是大作。未发表的,都是草稿。如我自己写的,全是草稿。

  以我的经验,写读后感与写书评是两码事,读后感是建立在认识层面的,读过文章后谈点感受而已。书评是指点、批评、指正,是给予评价。前者凑热闹,后者谈门道。前者可以胡说八道扯东凑西天上地下,后者要一板一眼正如八经上纲上线。前者不用理论指导,不受文学规范的约束。后者要套用概论,要咬着所谓文学理论的尾巴走。

  我写读后感写得极少,原因是很多朋友写的书我都读不懂。我谈市场谈产业时,大胆套用不懂装懂的办法,以此可以混水摸鱼。比如十五年前,我开地产专栏,所有的理念和观点都是为己所用,消费者总体上是愚蠢的,你说圆了他们必信。文学这东西不可以不懂装懂,有理论的约束,所以,就算是读后感,也都要小心写。



  幸而罗贤华兄的<古钟>,是我可以读懂的书。这跟我们同是扎根于生活有关,也与我们的相同的平淡有关。

  小说主人公古钟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当年我做为办报者,身边就有一批这样的人,罗贤华兄本人也有相近经历。但古钟与作者大相径庭,古钟是那种见义勇为的人,他有一种那个年代青年中不可多见的社会责任感。他是个感性的人,总是在自己被感动或者被愤怒时拿起笔来。古钟报道的第一个人叫木根,是女疯子生下的孩子,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父亲是傻子,母亲是疯子,这类似童话故事,傻子和疯子大概是非法同居的,但这个时代已宽限了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是否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自救,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组成了家庭,以自然的状态生养了一个叫木根的儿子,肯定这男女是不知如何抚养和教育下一代,偏偏就出了个好儿子。这儿子十三岁就担当起养育父母之责。而当下多少优秀的夫妻,花血本去教育子女,几多都是养生一个大逆不道的啃老族。

  从来没有写过报道且不知何为新闻的古钟老师竟然认为这件事值得一写,写出来应该向报社投稿,投稿后居然得以发表。这样的原本真实而又微不足道的故事,居然引起县委书记的重视,仔细回味,多少带有警世的意味。而将此一故事作为小说的开篇,看似与小说本身不相关,但细一品思,就品出相关来。它似乎告诉你,古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故事代表了古钟的思想。况且进一步看,县委书记跑到小山村来,与其说是来看望木根,不如说是来力挺古钟,希望古钟更多地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当古钟受到鼓舞和激励,他关注社会的力度大了,关注民生的视野放宽了,他由偶而为之地写稿进而成为特约记者。这时候,社会不断地给他发来信号:他有可能由此获得重用。不可否认,他也有这样的期待,他相信社会对他会引起重视,他希望在社会对自己的重视时,命运得到改变。可一切都是遥远的,他永远地活在努力与期待中。

  现实不断向他暗示,恰恰是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阻碍了他的前程。

  他似乎不明白这一点。



  大社会环境决是了小人物的命运,这一点,不是作者的写作初衷。

  关于古钟其人的成长历程,占据了一半的篇幅。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只用一半的篇幅来写古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一半对一半,似是以他的生命历程来对他的人生行为做注释。

  古钟的行为,像一个灯火,照亮了黑暗,也照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照亮了他自身,让读者由此而看得见他的思想,他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个什么东西,有曰是生命的价值观。

  古钟用价值观来衡量自己,规范自己,也把自己放在同等层面去量比,他由此也有困惑,有无助的意念,有放弃的欲望。但他的命运被别人把握,尽管他也可以左右某些个人的命运,但那是超出他自觉的东西,是歪打正着的连锁反应,是不可重复而来的。

  这个社会需不需要古钟?从一开始看出,古钟是有价值的。而后来,古钟也的确不可小视,但他身上没有那种可以改变某种现状的力量,他只有朴素的感情,他是渺小的,他的见义勇为力量甚弱,他的正义感所发出的声音也是微弱的。

  如果说,古钟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但现实却残酷地向他告示:这一切不能改变他个人的命运。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部作品的产生,从构思到完稿,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作品首先要征服的人不是读者,而是出版编辑者。

  作品也像人一样,有大优点的人必有大缺点。一个什么缺点也没有的人往往是什么优点也没有。

  我与罗贤华兄探讨过<古钟>,他完全意识到书中有些地方的不满意,这是很好的境界。大多数人对自己写的东西看不见缺憾,每每抓住一切可以自炫的时机,大淡其美,甚至不泛夸大其辞,一点都不觉得脸红。他们看别人的作品,说到某一片断,还会把自己写的东西亮出来,以为示范。所谓人不知自丑,给这种人用上是合适不过的。



  <古钟>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其成功在作品的现实感与人物故事的真实感,重在一个活字,把人和事都写活了。

  在写作技巧上,你初略读去,似乎是没有技巧的,甚至有原生态的表述,而这些,恰恰是小说最高境界的技巧。

  现代小说往往讲究玄,讲究叙事意识,玩概念,玩技巧,在一句话上或一个细节上玩情调。况且,都玩得大同小异,千人一面。更有甚者,鹦鹉学舌,概念照搬,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古钟>是独特的,你说它原生态也好,说它有新闻味也好,是现代小说形式的一种,是有大众意识的,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有回归民族文学倾向的。



  我写这个读后感是晚饭后,洗了澡,在沙发里小睡了一个时辰才动手,写完应是凌晨一点之后。我这时人是清醒的,这有点破天荒。一向以为,入夜,我就愚蠢之极。我差点想对着窗户跟罗贤华兄说句什么,因为,我书房的窗户与他家的窗户只隔了四五米距离。但我只是看了看,我看到一片安静。

  细一想,我没有再要说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冷建三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