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修水县紧紧围绕“争得龙头地位、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总目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制定绿色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健全绿色制度、打造绿色品牌、培育绿色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凝聚全民共识,共建生态文明。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共同推进。制订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及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主要取向,严格执行“绿色招商”、“生态准入”制度,坚决落实新建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源需求,降低污染物排放,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节约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养成健康、绿色、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成立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义工联合会等群众性组织。
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划定生态、水资源、耕地三条红线;实施林业生态、通道整治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秀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五大重点工程;开展农村环境“六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东津水库船舶治理、粘土砖治理、“三净”治理等五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9.86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97条,新造水保林23.6万亩,去年,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试点,在修河源头建立面积为2062.2平方公里的修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三年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46%。加强对污染排放物的监管,在城区新建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现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开展秀美乡村建设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12个、省级森林乡镇11个。实施“河长制”,编制完成《修水县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河流“河长”,任命县河长7名。加大对现有企业排放监管力度,全面取缔“十五小”企业,关闭非法排污企业300余家;同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环境污染、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不引进。太阳升项目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渣津、太阳升两个中心集镇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目前修水境内河流水体Ⅰ至Ⅲ类水体达到100%,修河总体水质居我省五大河流之首。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按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近几年,该县实施生态移民4.5万人,有效减少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发展绿色产业,挖掘生态潜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生态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稳步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绿色种养、生物杀虫、无公害生态栽培等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大力发展茶叶、蚕桑、药材、油茶、经果林特色生态农业,同步发展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富民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9.3万亩、茶园面积15.6万亩、油茶面积15.6万亩、蔬菜基地1.2万余亩。2014年以来累计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6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带动农户11.2万户。大力发展绿色工业。主攻绿色食品产业,引进落户盐津铺子、桑茶饮料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与中航集团上海航天机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江苏爱康集团、上海虹桥发展集团等合作,签约引进光伏发电、风电项目8个。建立高资源消耗企业退出机制,推动矿产品加工、林化、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编制旅游总规和景区专项规划,成功签约投资30亿元的宁州水乡、投资20亿元的黄龙山旅游综合开发、投资7亿元的仙姑山黄龙宗文化园、投资7亿元的东浒寨旅游、投资5亿元的黄坳九龙生态旅游开发、投资1.5亿元的青峰寨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区和国际慢城。大洋洲景区和南崖-马家洲景区分别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双井村成功创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四都镇东岭村、黄坳乡朱砂村、马坳镇黄溪村成功创建省3A级乡村旅游点,朱砂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并成功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宁红茶文化园成功创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双井村、东岭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修水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