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志》人物传中的晏继平,孩提时就听人说起,在修水教育界,他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园。前不久,有幸拜读了他的《寄庐诗草》,从中感受到他的坎坷人生与宽厚胸怀。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曾经国家多事之秋,他历尽多舛的个人命运,同时也展现了自我精彩的人生。
晏继平1898年出生在白岭镇沙坪村,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童年在族里先生指导下学习诗云子曰,十岁时就能熟记《古文观止》里面的名句。1922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先在武宁从教,后成为修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清末民初,国困民弱,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其成为亚洲强国,许多有志青年前往日本留学。1927年,晏继平毅然与同乡胡贡珊、樊秋涛东渡日本,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与现代教育家吴自强同窗。1934年学成归国回到南昌,在省立南昌师范任教三年,被聘为教导主任。
七七事变后,省第一行政区师资训练所在武宁成立,担任主任的吴邦英聘任晏继平为教员。因武宁又是赣北战场重点区域,师训所从石门迁往上奉石街,按省政府令,师训所开设赣西北临时中学,招收失学青年,吴邦英兼任校长,晏继平任教导主任。日机轰炸石街后,又迁至铜鼓,不久临时中学迁往漫江,后改称省立散原中学。师训所则改成省立奉新师范,迁往修水征村张家大屋,晏继平任校长。解放前夕,晏继平经张晴窗介绍加入农工民主党,1949年7月,散原中学与修水中学组建成立修水联合中学,晏继平在参加九江寒假教师培训班后,于1951年2月调县联合中学任语文教员,一直到1966年。后因文革冲击,下放上奉石街,1973年落实政策办理退休,从此远离教坛。
一生风雨的晏继平老师,在其遗稿中记录了一则不凡往事。1927年,省政府当时规定,如果自费留学,若考取规定学校,可以补得官费。谁知江西省留日官费当时已经停止。江西留日学生集体讨论,推举晏继平为学生代表,回国请求恢复留日学生官费。经由上海,晏继平通过贡光斗面会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熊式辉是政学系首领,江西安义人,又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前辈,有很高名望。会见晏继平听其陈述后,面喻秘书具函省政府应即恢复留日学生官费,为国育才。省政府允准,使得晏继平如愿以偿,也足见他的社交能力,在留日学生中名声大振。并因此兼任江西省留日学生经理处科员,酌给工资。此后的1939年9月日军侵入上奉石街,吴邦英、晏继平率领师生躲在田间地头,连夜迁往铜鼓芜岗村。现年九十五岁的樊咏南回忆,当时在铜鼓,师训所与临时中学只隔一条河,晏继平兼任临时中学的语文老师,两头奔走,他讲的课深受同学们欢迎,他至今记得在他的作文中有如下评语:“立意卓尔不群,书法潦草出众”。
文革中晏继平倍受煎熬,他在诗中抒发了当时的心情:“横祸飞来受折磨,十年岁月付蹉跎。图书有罪成灰烬,儿女无辜被斥诃。学校不容臭老九,田头怎许病维摩?深耕垦耨难为力,潦倒薪停可奈何”(《寄庐诗草.书愤》)。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年迈的晏继平也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春天,这期间写下了不少热情洋溢的诗篇。在与老同学吴自强、老同事胡守仁教授等的诗歌唱和中,表现了他的欣喜之情。“断绝音书几十年,偶于〔长寿〕见新篇。吹呼松柏春常在,漫卷诗书思并联。悔恨旧时违雅约,独怜今日老云烟。江头我亦休休者,堪告同窗一哂然”(《寄庐诗草.寄吴自强教授》)。诗中不难发现,某次“负约”,彻底改变了晏继平的命运,虽然能做到“堪告同窗一哂然”的豁达,但是也属难言之隐,还是让人唏嘘。可以设想,“廿载躬耕南田畔,吟窗漫看杜鹃飞”(《寄庐诗草.瞻仰凤凰山》),他的心情是何等的失落与辛酸,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流露。在《八旬初度感怀》中则是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濯足沧浪涤尽埃,一向轻爽钓江隈。三千世界薰风少,八十春秋苦雨摧。且喜桑榆娱晚景,不教老汉泣泉台。天涯亲友如相问,数点苍山落酒杯。”还有“石街容我长伸欠,啸傲林泉发浩歌”的放怀,则如玉振金声。
修水教育史上,不乏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上世纪的一个时期,修水中学硕望云集,他们学问高深,德才兼备。晏继平、晏即曙、李凌鹤、姚光华、吴邦英、傅超、冷汝希、樊鸣岐、陈淑文、胡旷、胡墨轩、刘雨华等一长串名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他们大多留学海外,把自己的全部学问,贡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备受尊敬。陈淑文去世时,他的学生在追悼会现场,高挂“紫花墩之魂”铭旌,让路人侧目,闻者动容。晏继平在悼诗中云:“惊闻除夕哲人萎,惆怅春归竞勿瘳。去岁相逢言在耳,护枢礼送痛捶头。健谈三寸舌不烂,忘我一生党是求。道德文章师有范,满门学子泪双流。”(《寄庐诗草.哀悼陈淑文》),晏继平与陈淑文有师生同事之谊,1925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任校长时,陈淑文是他的学生。其情可哀!
“道德文章师有范,满门学子泪双流。”他凭吊的又岂止是陈淑文,也是他和他的那个群体。虽然远去,他们的背影,还是那样使人深情回望。他们是一代精英,他们用一生的践行,为后来者留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几番磨折成真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卢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