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开“江西诗派”源流,“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有宋以来,一人而已”,这就是文坛书苑永远光辉耀眼的巨星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等,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村人。祖先原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五世祖黄瞻在分宁任职,去官后定居分宁。高祖黄元吉在置田之余,喜好藏书,至曾祖黄中理,家道渐丰,且在樱桃洞和芝台两地立书馆,“聚书万卷,山中开办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祖父黄氵是擅长书法,笔意皆到,自此黄氏家族以文章学问步上仕途的也日渐增多。父亲黄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曾任州府幕僚,诗学杜甫,著《伐檀集》。其母家也是仕宦书香门第,舅舅李常官至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兼侍读,家中富有藏书,著《诗传》、《续庐山记》等。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对黄庭坚的成长影响巨大。
黄庭坚五岁时初诵《五经》,十天就背出《春秋》。七岁时作《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其舅李常一次到他家里,见他书架上书籍纷多,随手抽几本一问,对答如流,无所不通,不觉惊呼:“一日千里,必有大为”因而十分喜爱黄庭坚。
黄庭坚十五岁游学淮南,寄居在时任提点淮南西路刑狱的李常家。李常游览名胜,文友唱和,常带黄庭坚参加。并让他结识了对杜甫诗作极为推崇的文人孙觉,使黄庭坚感悟到“老杜诗高雅大体”,打下了诗学杜甫的基础。孙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了黄庭坚。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中第三甲进士,次年出任河南叶县县尉。黄庭坚勤于公务,深谙民情,曾写诗道:“素餐每愧斯民病。”上任第二年河北一些地方发生大地震和洪水灾害,灾民无数,难民流向叶县,他极力赈济安置,还写出了著名诗篇《流民叹》,关心民众疾苦的呼声,溢于言表。
三年县尉期满,黄庭坚赴京参加学官考试,名列优等,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任内潜心学向,著有《论语断篇》、《孟子断篇》、《庄子内篇论》等,平时诗文唱酬,钻研杜甫诗作,学问大进。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写信并作诗两首寄时任徐州的苏轼,竭表仰慕之情,苏轼曾在黄庭坚丈人孙觉家读过黄庭坚的诗,叹为:“世久无此作矣”。收诗信后,深深感动,以此苏黄定交,为日后文坛盛传一时的“苏门四学士”及“苏黄”并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改任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令。途经舒州今安徽潜山三祖山,游览山谷寺,诗兴大发,吟咏刻石,乐其山,悦其水,并取号“山谷道人”,以记其游。在泰和任上,黄庭坚宽政安民,曾亲自到山高林密的蒙山走访,一老翁叹曰:“活了八十多岁,还未见县令到过此地”。北宋时官衙多立有戒石,意在诫勉官吏勤政清廉。一般并无文字其上,黄庭坚摘取后蜀孟昶的诗句亲笔题写刻在戒石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自警自励。于此也可见其亲民廉洁之一斑。
元丰八年间,宋哲宗即位,王安石所实行的“新法”,全部废除,司马光出任宰相,贬逐新党,启用旧党。黄庭坚被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司马光看重黄庭坚“好学有文”,推荐黄庭坚参与校订《资治通鉴》,后又任命其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写《神宗实录》。一年后升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在编写《神宗实录》的过程中,黄庭坚直书不讳,将新法实行期间的一些弊端,直接录入,为他后半生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当时北宋文坛出现了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苏东坡在此时又成了京城诗文盛会的中心。文友唱和,书画推赏,盛极一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中黄庭坚的诗尤受称赞,世人并称“苏黄”,“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高。”《神宗实录》修成后,修史人员都得到升迁,黄庭坚却未受重用,黄庭坚并不以为意。到绍圣初年,宋哲宗亲政,召回新党,旧派人士全被流放。黄庭坚也因修史时对新法直述不讳,被以“诬毁先帝”的罪名“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成为“开除留用”一类的贬官,后又被迁至戎州今宜宾。这受贬的八年中,黄庭坚不以官场得失为念,孜孜于诗文书法,“两川人士争与之游,经坚指授下笔皆有可观。”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徽宗即位,政局一时又有利于旧党,司马光等人的名誉和官职得到恢复,旧党人士陆续被召。黄庭坚也连连被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被诏告为吏部员外郎。黄庭坚病体初愈,辞免恩命,上表朝廷,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职,1102年元月获准赴太平州任职。然而此时朝廷政局又生风云,徽宗亲政,尊崇新法,追贬司马光等旧党人士的官职,并将旧党重要分子刻名“党人碑”立于京城端礼门,以示贬黜。黄庭坚列入其内, 自然免不了厄运。在太平州只任职九天,即被免职,后又被人以其《荆州承天院塔记》等诗文中的一些文句构职“幸灾谤国”罪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在荒芜的宜山,黄庭坚孤凄一人,居住在破败的城头戍楼,虽不辍诗书,甚至以三文钱一枝的鸡毛笔为求书者写下气势磅礴的《范滂传》,终因老病交加于1105年病逝于贬所宜州。四年后友人苏伯固、蒋伟护其柩归葬于双井祖茔之西。南宋绍兴初年,宋高宗仰慕黄庭坚为人学识特赠其直龙图阁学士加太师封谥号“文节”。后人因称其“文节公”。其墓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运乖命蹇,郁郁难展其怀,但其诗文书法方面的成就却开一代先河千古难灭。
中国的律诗,在唐代已发展到顶峰,宋初杨忆等所谓“西昆体”诗人,从形式上学习晚唐诗风,追求词藻,堆砌典故,华而不实。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饮、王安石等人革故鼎新,对唐诗有学有变,力倡朴素平实,开始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以为诗,唐人风变矣。”他们诗法上学杜甫,改变唐诗规范,强调“活法”。体现了诗歌通俗化、议论化、学问化的特点,但“山谷尤甚”。以至有人称黄庭坚为“宋诗宗祖”。其留传的二千多首诗作,内容广泛并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作诗的方法:“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以故吐新”,并提出运用古人的词句要“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以俗为雅,以故吐新”就是改造民间俗语和原有诗文的辞汇,引入所作诗歌中使所作高雅清新。而运用前人诗中的语言意境,加以点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不改变原意而只有新的语言就是“换骨法”,在前人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就是“夺胎法”。总而言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时代之音,就是其写作宗旨。如其被传颂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出门一笑大江横”等都能运用常见的词语,融入主观情感,构成新的境界,给读者新的感受。《诗林广记》评道:“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正由于其诗格韵高绝,别出蹊径,为时人称道,赢得许多追随者,被人称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序说:“国朝文物大备,穆伯长、尹师鲁始为古文,盛于欧阳氏。诗歌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无余蕴矣。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豫章是江西的别称。黄庭坚也曾自署豫章,吕本中的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的有陈师道等25人。这些诗作者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由于他们崇尚黄庭坚的诗作,步其诗法,风格相近故以黄庭坚的籍贯名之为诗派。其“活法”创作,风格瘦硬,字字有出处,刻意求出新,宁不合律,不使句纤,宁用字不精工,不使句随俗,崇尚杜甫,刻意作新的创作风格,给后世诗界极大影响,直到晚清的“同光体”都能寻觅到“江西诗派”的遗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
黄庭坚书法名列“宋四家”之一,宋史称其“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草书尤奇伟,坚没后人争购其字,一纸千金……”。的确黄庭坚的书法楷、行、草三体皆妙。其行书侧锋取势,开阖自如,风格独特;草书结构、穿插、移位尽得独妙,笔势的连续流畅融于线结构空间处理,满纸云烟却笔笔周到,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其动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其静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黄庭坚在书法上如其诗法一样,总结了一套创作理论。如“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要知擒纵,要字中有笔”,特别也像作诗样强调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甚至在被贬入川,在三峡见舟工“长年桨,群丁拔棹”,在山间看到松枝虬错都悟到书法笔势结构的创新途径。其于诗书痴迷的程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还值得一提的是,宋史记载黄庭坚父早逝,事母至孝,其母“卧疾弥年,坚昼夜视颜色,手汤剂,衣不解带”“至亲涤厕片俞浣中裙……”昼夜服侍亲喂汤药,且以官宦之身为之涤厕秽洗内衣。难怪元代人编的“二十四孝”将其列入,实在也是苏轼评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个写照。古人《谥法》载“道德博文曰文,能固所守曰节”,看来追谥其为“文节”,也确是当之无愧的了。而数千年来能诗书孝友均如此杰出的恐怕也是千古一人而已。
诗文双绝黄庭坚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